日前,山东省教育厅评选出了省内2019年度教育综合改革和制度创新十大典型案例。其中,有不少做法突破了以往教育管理的惯例和模式,回应了当下群众关注的热点难题问题,引起了业内关注。
主动出击 瞄准痛点难点
教育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改革的难度越来越大,触及的利益越来越深。在山东的十大典型案例中,一批勇于突破的改革者,正在向“硬骨头”发起挑战。
“管办评”分离一直是个难题。一方面,政府对教育管得过多过细与学校规划建设、师资经费等保障不到位的情形并存,尤其是行政主管部门下放权限不全面、不彻底,导致学校自主办学能动性不强,“千校一面”情况较为普遍;另一方面,一旦放权,中小学如何用权,校长的权力谁来监督、学校内部治理如何规范,都是难题。
青岛市瞄准这一难题,坚持刀刃向内,从政府自身改起,大力简政放权,理顺政府、学校、社会间的关系,在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现代教育治理体系方面进行了大胆探索。
出台国内首部地方版学校法《青岛市中小学校管理办法》,通过立法科学界定政府、学校、社会权责,为构建现代学校治理机制提供了法治保障;全面建设现代学校制度,推进一校一章程,构建现代学校制度评估体系,初步形成了现代学校管理机制。
从目前的实施效果来看,改革不仅提升了行政效能,教育行政部门从琐碎、直接的行政事务管理中解脱出来,投入更多精力谋长远、促发展,更激发了学校办学活力,数据显示,全市特色学校占比大幅提升。
去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硬任务: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
当很多地方还在“分分计较”的时候,在潍坊,您可能会看到另一番景象:孩子们的课业负担轻、体质健康指数在全省名列前茅,县域间不抓分数抓能力、不比升学比投入、不炒“状元”炒公平。这一切,都源于近年来潍坊市开出的一系列“药方”。
在潍坊,对县市区的考核很不一样,考核指标聚焦办学条件、教育改革、满意度等,突出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扭转了县区党委政府过度关注“分数”与“升学”的功利化倾向。
在潍坊,家长需要上学,当地成立了家庭教育联合会、设立家庭教育科、开展家长学校,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人才观与质量观。
在潍坊,对学校实行“常规管理+创新发展+满意度”的评价方式将学校自评与专家核查双向结合;把学生初中三年的综合素质评价纳入中考,以“量表+标志性成果+底线”方式展示学生学习成果,建立多元的教育评价体系。
一系列改革改变了政府、学校、家长、社会的观念,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生态逐渐成形。
积极作为 突破教育瓶颈
在教育改革中,有一些难题是地方教育部门自己难以解决的。比如,新建学校、校企合作、教师编制等。2019年,山东的一些地方政府主动担当,统筹教育问题,协调各方资源,努力为教育发展创设良好环境。
济南市是省会城市,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户籍制度改革走向深入,城市基础教育资源供需矛盾逐渐凸显。
数据最能说明问题。济南市中心城区有各类基础教育设施1112所,占全市基础教育设施总量的49%,但中心城区基础教育阶段在校生60.56万人,占全市基础教育阶段在校生总数的64.4%。
141个小区教育设施不足!济南市科学编制《中心城基础教育设施三年建设规划》,计划到2020年投资200余亿元,建设各类基础教育设施385所,其中幼儿园202所、小学100所、初中47所、九年一贯制学校28所、高中8所,全部建成后可新增加基础教育学位34万余个。
同时,提高规划标准和精准度,基础教育设施规划千人指标提高20%左右,教育设施用地规划指标提高30%至50%,并在落实省建设标准的基础上额外增加配建学生食堂所需用地,建筑面积按照教育部门的实际需要进行规划设计。
在市级统筹下,2017年至2019年9月1日,济南市累计完成新建改扩建中小学校233所、幼儿园(公办)277所,新增学位33万余个。2019年全市已开工新建改扩建中小学校、幼儿园140所,基础教育资源不足问题得到初步解决。
与济南不同,烟台的问题在职业教育上。山东省实施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烟台作为“三核”之一,重点发展海洋经济、高端装备、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产业,打造先进制造业名城和对外开放合作新高地,但与之相适应的人才培养却严重缺乏,职业院校急需进行专业结构调整。
因为历史原因,烟台市区职业院校归属不同部门和区政府管理,存在着各自为政、部门利益分割等问题,各院校专业设置雷同、同质化发展严重,无法实现全市范围内的专业统筹,直接影响了职业院校特色办学和专业发展。
市委、市政府聚焦难点堵点,打破层级限制,构建市域范围内“大职教”格局。对职业教育管理体制、专业调整、课程体系改革等进行总体规划;调整多所职业院校主管部门,实现教育部门统筹、统管职业教育。
机制理顺了,上下一盘棋。烟台职业院校专业调整快速落地,产教联盟接连成立。改革后,烟台职教内部的无序竞争没有了、中高职一体化发展打通了、管理和资金保障也更加充分了。
释放红利 百姓有了获得感
近年来,济南市、日照市围绕“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目标,将教育发展作为重大民生工程大力推进,让老百姓实实在在地享受到教育改革的红利。
2017年,济南市教育局做了11.2万份家长问卷调查,数据显示,仅有8.59%的父母能与孩子全天候在一起,超过80%的家长不能及时接送孩子,“三点半”问题关乎千家万户。
群众有所呼、教育有所应。济南坚持以学生需求为中心,提供个性化课后服务,保障学生“早到可进校、进校有事做、做事有指导、晚走有管护”。探索建立以教师为主、社会力量为辅的“教师+家委会、教师+社区服务、教师+第三方机构服务、学长制+大学生志愿服务”四种服务模式,形成内容完善、载体丰富、常态参与的课后教育体系。
针对寒暑假学生校外教育的需求,打造全市基础教育资源数字公共服务平台,开设103门课程,服务学生37.5万人次,学生参与在线学习互动超过18.3万小时。
仅2018年,全市用于课后服务财政性经费达16926.7万元。与之相对应的是,2019年,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参与延时服务学生41.55万人,参与率达91.7%,主城区386所中小学校全部实现提供服务、满足需求两个100%。
“入园难、入园贵”,学前儿童家长苦盼普惠园。日照市委市政府急民生之所急,规划到位、建新补旧、即建即收,探索出了小区配套幼儿园整治的“日照模式”。
不在建小区欠“新账”!市政府开展教育重点工程百日攻坚行动,与各区县政府签订目标责任书,安排市级专项奖补资金3000万元,建成小区配套园25所,将2013年11月以来取得土地使用权的19所小区配套园全部与当地政府签订了无偿移交协议,彻底解决了小区配套园应建未建、应交未交的遗留问题。
如今,日照小区配套幼儿园长效管理机制已初步成形。“同步配建”“无偿移交”变成常态工作。全市小区配套园整治完成率达81%,新增普惠性学位两万余个,全市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86%,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达到99%。
上述案例涉及到教育的方方面面,但是其中体现的改革精神,尤其是敢于破除利益固化的藩篱,实现资源的优化重组,不由得让人为之点赞。基层是创新的沃壤,探索是创新的火花。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全面深化改革任务越重,越要重视基层探索实践。
唯改革者进,唯创新者强,唯改革创新者胜。期待更多地区在做好自上而下“规定动作”的同时,勇于在“自选动作”方面先行先试、快人一步,让教育改革发展的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中国教育报》2019年12月03日第5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