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届中国高校博物馆馆长论坛”前不久在京召开。论坛上,国家文物局有关负责人指出,虽然近年来高校博物馆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在运营管理、收藏保护、展示服务、科学研究和社会影响力等方面,都尚需进一步完善提升。
按照2011年《国家文物局、教育部关于加强高校博物馆建设与发展的通知》,高校博物馆是为了教育、研究、欣赏的目的,由高等学校利用所收藏的文物、标本、资料等文化财产设立并向公众开放,致力于服务高等教育发展和社会文化发展的社会公益性组织。这既定位了高校博物馆公益性机构和专业性机构的性质,也确定了高校博物馆公共性和社会化的发展方向。但目前看来,高校博物馆不仅在社会化上远远低于期待,甚至连当属高校强项的专业化也还存在较大的问题。
博物馆的专业化,并非仅仅是有几个懂文物的专家或专业技术人才,而是一个专业系统的集成,包括专业管理体制、专业建设管理团队、专业技术人才、专业操作规程等。其中,管理体制和操作规程大致属于规范化层面,而建设管理团队和专业技术人才是队伍建设层面。将专业管理体制置于第一位,是因为一个符合博物馆专业质量管理和发展规律的管理体制,是博物馆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高校博物馆的管理体制,应当从高校校级层面、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相关文物部门进行顶层设计,就高校博物馆的身份、备案、资金与人员、运营等涉及博物馆根本生存的体制问题,根据高校的实际情况进行明晰。专业建设管理团队,是指博物馆的管理层不一定具备具体的专业技能,但却必须懂文博,具备文博专业理念和文博管理能力。专业技术人才毋须多言,这是藏品质量的基本保障。
高校博物馆的基础和生命是专业化,而它的发展方向则在社会化。高校博物馆的收藏、保护、研究、展示、教育、传播六大功能,都要与社会对接。甚至在管理体制层面,也要进行社会化,比如接受当地文博部门的监管和指导,这反过来又能促进高校博物馆专业化水平的提高。据统计,目前全国高校博物馆有300余座,但仅有90多座在文物部门备案,这既是专业化水平不足的体现,也是社会化程度不高的印证。对高校博物馆来说,真正为师生和社会服务,必须提升专业化和社会化水平,并努力让高校博物馆融入所在地的公共文化体系服务之中。
(作者系西昌民族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图书馆馆长)
《中国教育报》2019年12月04日第2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