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不止于排名 还可见什么

——对PISA2018测试结果的客观思考

发布时间:2019-12-18 作者:辛涛 来源:中国教育报

近日,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发布了国际学生评估项目2018(PISA2018)结果,我国四省市学生的阅读、数学与科学素养表现均居参测国家(地区)首位,且达到基础水平的学生和高水平的学生比例高。PISA报告还特别指出,四省市10%最弱势的学生的阅读素养表现比OECD国家普通学生的表现更好,并且与一些国家10%最优势的学生的表现相当。

学生的优异表现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褒奖者有之,批评者亦有之。作为PISA2018的具体组织者,我们特别想强调:PISA远不止于排名,需要客观看到其结果,在热议之中做一些冷静的思考。

成绩之中,教学传统与改革提供有力支撑

学生优秀的素养表现并不是凭空得来的,而是由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提供着强有力的支持。

由于此次测试的主测领域为阅读,学生的学习主要体现在阅读方面。在阅读乐趣方面,四省市学生阅读乐趣指数为0.97,居参测国家(地区)首位。这与我国的教育教学传统密不可分。比如,我国语文教学强调经典名著的阅读,实践证明,这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阅读乐趣,还有助于学生阅读素养的提升。又比如,教师善于维持课堂秩序,为学生学习创设有序环境。对此总有人会质疑:这会不会抑制课堂活力?但是事实证明,这是有效学习的基础。在教育教学传统中,有诸多值得继承、发扬的部分,需要批评吸收,让这些优秀的教育教学传统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成为我国教育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动力,而不是一味否定。

此外,我国持续的课程与教学改革又为学与教的变革注入了新的动力。

一方面,核心素养导向的课程改革为学与教的持续改进指明了方向。新世纪以来,从“双基”到“三维目标”,又发展到“核心素养”,课程改革逐步深入,对“培养什么人”这一问题的回答日益明确。当前,关于课程目标、内容、实施与评价应当为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服务已成共识。

另一方面,一线教师也围绕着培育学生核心素养改进教学,课堂日益强调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强调学生参与、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反思精神等。这些课堂教学改革,让课堂正在焕发新的生机,也更好地帮助学生为未来生活做准备。如语文教学中正在推广的群文阅读,不仅能够增加学生的阅读量,还能很好地提升学生多重文本阅读的能力,特别是让学生学会对多篇文本进行整合与评估做出自己的判断。

成绩之外,亟待关注公平、师资、生态问题

PISA2018结果也反映出四省市教育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亟待关注并采取有效举措。

第一,教育公平成效显著,但仍有待提升。一方面,城乡学校硬件条件改善,但是教师资源仍存在较大差距。四省市城乡学校硬件短缺指数分别为-0.35与-0.20,均高于OECD平均水平(指数为0),反映出城乡学校标准化建设取得突出效果。但在师资配置方面,城乡学校师资短缺指数分别为0.44与0.98,说明乡镇学校师资短缺问题非常严重。而且,乡镇学校教师在适应性教学、认知激活策略使用、教师支持、教学热忱、课堂纪律管理等方面均弱于城市学校教师。另一方面,校际均衡程度仍需提升。PISA用“校际差异比”这一指标衡量校际均衡发展状况。校际差异比越高,则表示该国(地区)教育校际均衡程度越差,学校之间办学质量的差距较大。四省市学生阅读素养的校际差异比为42%,按比值从大到小排,居参测国家(地区)第16位,说明学校之间办学质量存在较大差距。

第二,教师队伍规范化程度高,但师资短缺严重。从数据来看,四省市持证上岗教师比例高,校均有96.3%的教师持有教师资格证,居国际前列;拥有本科及以上学历教师比例高,但高学历(硕士与博士学历)教师比例仍有提升空间,仅为7.82%。总体而言,教师队伍的规范化程度正在稳步提升。但是,四省市师资短缺指数为0.75,在参测国家(地区)中排第3位,师资短缺问题非常严重,乡镇学校教师短缺问题尤甚。正如有专家所呼吁的,一些地区、一些学校存在严重的“教师荒”。

第三,教育生态有待优化,既要学得好,也要学得开心。数据显示,四省市学生课业负担仍然较重,学生每周校内学习总时长,以及语文、数学、科学三科学习时长均居参测国家(地区)前列,但学习效率在国际上排名却较为靠后。而且,学校课时数超标、主要学科占总课时数比重大也挤占了学生全面发展的时间。此外,四省市学生学校归属感和满意度均较低,35%的学生觉得自己不属于学校,且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归属感较低。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过分追求成绩、课业负担过重等对学生幸福感的消极影响。

成绩之后,持续推进优质均衡发展

首先,要持续提升教育公平。近年来,通过不懈努力,我国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取得显著成效,正在从基本均衡走向优质均衡。进一步推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须从县域均衡迈向市域、省域均衡,减少县域社会经济发展对教育公平的影响。这就需要对市域、省域基础教育均衡发展进行顶层设计,明确其主要目标、推进路径与主要措施等。

其次,要以师资队伍建设为突破口和着力点促进教育发展,特别是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一是“破短缺”。以学校而不是以区域(市县区)为单位“精准核定”教师编制,加快破解部分地区存在的“教师荒”,特别要加快解决乡镇学校严重的结构性短缺。二是“提待遇”。切实提高教师待遇,改善其工作条件,在职称晋升、专业发展机会等方面向乡镇教师倾斜,让乡镇学校留得住教师。三是“促培训”。为教师提供更多能够促进其教育观变革和教学技能提升的针对性培训,通过乡镇教师专题培训工程、名师讲学团、城乡教师发展共同体等形式扩大乡镇学校教师的培训渠道。

再其次,要努力打造“以人为本”的学校教育生态。重建学校教育生态,要回归教育育人本质,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核心。一要持续推进“减负”工作。要从影响学生学习时间分配的内部机制出发,引导学校、家长、学生等相关利益主体理性决策,合理安排学习时间。二要加强学校软文化建设,提升学生幸福感。学生幸福感是学生情绪健康的重要反映,亟待关注。但是不能过分解读,因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学生对于幸福感的评价存在很大差异。学校层面可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更为友好、融洽、温暖的校园氛围,通过班会课、社团互动、个别辅导等途径对学生的情绪问题进行引导,提供帮助。

(作者系国家督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常务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教育报》2019年12月18日第5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