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少儿不宜广告频现,平台的社会责任哪去了

发布时间:2020-03-18 作者:王家源 来源:中国教育报

全国多数地区学校仍未开学,孩子们在家已经宅了两个多月,“停课不停学”经过了最初的适应阶段,一些新问题也映入了家长眼帘。孩子们要上网校课程、看动画片,使用视频App的时间不少。然而,在一些视频App的映前广告里,却出现了涉及网游、血腥暴力甚至色情的内容。近日,《新华每日电讯》发表评论,将矛头对准了播放少儿不宜广告的视频平台,呼吁这些平台不能一边赚着孩子们的流量,一边对孩子们“耍流氓”。

疫情之下,“云教育”“云办公”成为新趋势,各大视频网络平台逆势而上,迎来了一波流量红利。而在动画片、幼教课、小学网课等少儿视频的映前广告中播放网游、暴力、言语露骨的内容,再次反映出部分平台企业只顾经济效益,罔顾社会责任的丑态。

作为孩子成长的第一责任人,家长在“停课不停学”中起到了重要的监督作用,理应为孩子筛选适合观看和学习的内容。但少儿不宜的内容防不胜防,他们难以做孩子全天候的“防火墙”。对老师来说,上网课时弹出的奇怪广告和资讯,有时候也不知如何应对,非常尴尬。

家长和老师的担忧不只如此。我国有1亿多未成年网民,他们是网络空间里活跃的群体。同时,他们又处于成长阶段,学习模仿能力较强,在享受互联网给生活学习带来的便捷时,更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

为孩子们塑造清朗的网络空间,政府、企业、家庭、学校、社会各司其职加强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已成为当前的共识。近来,推进相关立法、完善网络监管、加强行业自律、提升家长和孩子的网络素养,正在成为这一领域的关键词。从某种角度上说,这次少儿不宜的广告暴露出了“盲点”,表明行业企业在自律和担责方面应更加主动,对企业的监管也应更加常态化。

凡是涉及青少年安全合理使用网络,任何企业都不能推脱责任。在技术上,广告播放的分级不难实现,关键还是看企业是否把其社会责任放在心上,是否有把问题想在前面、主动作为的意识。

在保护青少年免受侵害上能否主动作为,体现了一家互联网企业的价值观。企业以营利为目的,这一点毋庸置疑,但同时也要兼顾社会责任。企业应该明白,即使短期内获得了流量、利润,但从企业长远的发展来看,面临的是社会声誉下降、承担法律责任的风险,最终将使企业在经济效益上付出更大的代价。这本账,企业应该算得过来。

监管部门也需更进一步,把暴露出的漏洞补上,把问题考虑周全,最大程度维护青少年的身心健康。近年来,针对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监管正在加强。例如,2015年新修订的广告法增加了未成年人广告的规定,包括针对未成年人的大众传播媒介上不得发布不利于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网络游戏广告;去年,为深入推进青少年网络防沉迷,直播、视频平台统一上线了“青少年防沉迷系统”;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也将进一步增加网络保护的内容。

网民低龄化、网络平台新功能层出不穷、新问题不断衍生的形势倒逼监管常态化、严格化。必须坚持多方协同,力求走在问题的前面,为青少年打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

(作者系本报记者)

《中国教育报》2020年03月18日第2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