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要紧紧抓住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以及统筹推进和分类施策的高度融合,寓价值观引导于教育教学之中,切实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有机结合、一体贯通,解决好立德树人和“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
一是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高度融合,集育德育才于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职责任务是牢牢把握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为党育人、为国育才。《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课程思政建设是教师立德树人意识和教书育人能力的重要体现。如何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二者高度融合,并落实到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家国情怀、人文情怀和世界胸怀,是每一位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兰州大学始终坚持老中青“传帮带”,积极打造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将励志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教育等融入课堂教学,激励和带动广大教师树牢课程思政育人理念,提升课程思政育人能力,既当好知识传授的“经师”,更做好价值引领的“人师”。
二是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高度融合,汇聚强劲整体合力。思政育人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任何一门课程都在传递价值、塑造价值,任何一门课程都在努力把学生塑造成更好的人。要激励和引导专业教师积极围绕如何将专业课程教学和思政育人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主动开展思考和实践,不断丰富课程思政内涵、不断提升课程整体质量,实现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高度融合,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兰州大学按照“门门有思政、人人讲育人”课程思政建设思路,推动全部课程建立德育目标并融入德育元素,将课程思政元素具体到教学章、节或知识模块、知识点和学业评价等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建设了“地球历史及其生命的奥秘”“走近核科学技术”“文科物理”等一批富含思政元素、广受学生欢迎的线上和线下金课。
三是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高度融合,辩证把握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纲要》提出,要加强课程思政建设重点、难点、前瞻性问题的研究,及时总结提炼课程思政建设的新成果、新经验、新模式。统筹推进课程育人,在课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是展现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强大说服力、指导力、引领力的重要方式,是擦亮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课堂鲜亮底色的重要抓手。截至目前,兰州大学3000余门专业课、225门通识教育课、73门在线课程已实现课程思政全覆盖,并从中遴选了122门专业课作为课程思政重点示范课程进行建设,13门人文社会科学专业课和通识课程进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
四是统筹推进和分类施策高度融合,尊重教育和人才成长规律。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核心是资源开发,关键是教学设计。《纲要》提出,要尊重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适应不同高校、不同专业、不同课程的特点,强化分类指导,确定统一性和差异性要求。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需要全面发力、全员动员,紧紧围绕《纲要》的总体部署,与“双一流”建设任务统筹起来,与“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统筹起来,与“一流专业”“一流课程”建设统筹起来,与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统筹起来,出台相应制度和举措,把工作落细、落小、落实,保证课程思政建设取得实效。
《中国教育报》2020年06月13日第4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