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新基建对教育公平发展和质量提升意义重大

——专访科大讯飞轮值总裁吴晓如

发布时间:2020-06-13 作者:本报记者 唐琪 来源:中国教育报

疫情期间,全国两亿多名学生涌入在线教学平台。科大讯飞与各地教育部门及学校通力合作,“停课不停学”解决方案使全国21个省份1500万名师生受益。

4个多月来,作为首批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代表企业,科大讯飞对这场“史上最大规模的在线教育实战”有哪些观察和反思?对新基建与教育、教育扶贫、教育公平发展与质量提升等话题有何思考和建议?记者就此专访了科大讯飞轮值总裁吴晓如。

    记者:疫情期间,科大讯飞开展了哪些在线教育支撑工作,发现哪些问题,又是如何应对的?

吴晓如:春节期间我们就紧急布局,1月23日组织制定应急方案,2月4日,“停课不停学”解决方案上线。初期面临的问题,一是整个基础设施的应对,二是师生对在线教学模式的不适应。各个地方对线上教学都有迫切需求,我们组织研发,服务器也进行了持续扩容。以安徽省基础教育资源平台为例,开课第一天就突破800万人次访问。

此外,很多教师将精力集中在讲授上,没有形成很好的线上教学习惯和模式流程。我们基于实际应用并融合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经过1000多节线上课堂大数据检验,学生的错题解决率从以前的42%提升到了69%。

线上教学本身是教学活动中偏弱的一部分。如何通过“人工智能+教育”对其进行扬长避短,是值得我们探讨的问题。

    记者:有人担心在线教育将加大数字鸿沟,结合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推动教育公平发展和质量提升”,您怎么看?

吴晓如:我也听到“数字鸿沟”这种说法,但整体来看,我们认为在线教育是在弥合差距,推动教育均衡发展。新的技术工具的产生和使用一定伴随着两方面,一是技术属性,二是如何运用。

第一,通过教学模式的创新和“人工智能+线上教学”的模式融合,对教学质量本身形成了实实在在的提升。第二,可以用人工智能和互联网构造很好的线上教学闭环,使优质教学资源在更大范围传递。无论是在教育技术还是在教学模式上的融合创新,对教育资源共享、教学质量提升都可以起到很好帮助。

我国教育以公立体系引导为主,各种应用技术都会逐步通过政策引导进入薄弱地区学校。在政府引导的基础上,像科大讯飞这样的企业也可以贡献一份力量。如果能够把基础环境和基础设施做起来,加上政府的有力引导,在线教育能弥补区域、城乡之间教育的不均衡问题,推动教育公平和质量发展。

    记者:2020年是脱贫攻坚决胜之年,科大讯飞在教育扶贫方面开展了哪些工作?科技企业在这当中能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吴晓如:扶贫先扶智,贫困地区要实现长期脱贫,必须提升当地教育质量,2017年科大讯飞发起“A.I.教育公益计划”,推动欠发达地区教育信息化发展,向偏远山区导入优质教育资源。至今,该计划已陆续走进安徽、内蒙古、云南、贵州、四川等地50多所学校,为他们带去智慧教育相关产品与服务。

我们做得更多的还是技术的输出,通过数字化手段,可以大幅度提升教育扶贫效益,把成本集中在教学资源和教学模式构建上。同时,这些实践又倒逼我们,在智能化评测、针对不同学生的精准分析画像、针对教师的资源精准推送等方面进行技术创新突破。

    记者:以5G、人工智能、大数据为代表的“新基建”话题火热,这对教育将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吴晓如:新基建对教育特别重要,能让优质教学资源非常好地延伸到不同地区和学校。

具体到某个区域内部,在组织教育资源投放时,可以考虑采用二维模式,一方面继续运用传统的物理空间,另一方面把一个区域看成一个大的数字化学校,更好地运用适合本区域的教学资源,利用互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让区域内教学活动更有场景感、针对性。这种资源平台应该也可能成为教育的新的基础设施。

现在大家讲数据很重要,后台对数据进行采集处理和管理的设施和平台也应该是一种基础设施。我们了解到,各地的看法不一,有的已经认识到这一点,有些可能还处于观望中,但我总体认为,这样的教育新基建,比过去的建楼、添设备效益和效率更好。

《中国教育报》2020年06月13日第4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