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融“德”于教 润物无声

——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课程思政推动立德树人实践创新

发布时间:2020-06-18 作者:李红霞 闫勇 来源:中国教育报

“‘德融课堂’拉近了我们和老师之间的距离,让我们感觉到老师不仅仅是严肃的知识传授者,更是贴心的心灵指导者。”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2017级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高原同学这样评价“德融课堂”。

近年来,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大力推动以“德融课堂”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梳理各门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形成了线下“123”课程思政工作体系和线上“3+X”课程思政工作模式,通过评选“德融教学”好教师、“德融教学”好教案、“德融教学”好课堂,及时总结提炼课程思政建设的新成果、新经验、新模式,打造了一批课程思政金课,使专业课教学更有温度,大大提升了专业课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扎根日常:依托“123”体系实施价值塑造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本质职能,高校承担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使命。而立德树人是新时代高等教育的立身之本和中心环节,‘德融课堂’作为一项促进立德树人的创新实践,以课堂为载体,积极推进教书与育人相统一,着力打造三全育人新格局。”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党委书记王英龙说。

作为山东省课程思政研究中心牵头建设单位,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认真落实国家教育部门相关文件要求,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德育内容与学科专业课融合渗透。引导教师进行课程德育,构建了包括1个领导小组、2个指导文件、3类德育课程的“123”课程思政工作体系,强化价值引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三位一体”的教育教学目标,推动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取得了切实成效。

“围绕已经建立起来的开放式教学模式,将课程的作用由单纯知识传输转向全方位的能力和素质培养,还自主权于学生。学生通过参与课程学习,拓宽了视野,培养了沟通力、判断力和辨别能力,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课教师张旋说。

在水处理实验室观察环境微生物,掌握污水处理原理;在校园里参加“胜日寻芳”“夏日旅行”“雨中除藓”“春日除草”活动发现校园之美;在校外进行济西湿地考察、黄河调研等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关注社会发展问题。张旋老师将课堂搬到了“第一现场”。通过布置“我爱家乡水”作业,要求学生采用实地调研、网络检索等途径,了解自己家乡水环境的现状和变化情况,思考变化的原因,并以图文作业的形式展示在课程网站。空洞的说教变成了生动的实验,被动的听课变成了主动的调研,课程的变化是明显的:学生上课的积极性明显提高,通过授课,大家不仅巩固了水污染及地理知识,还提高了自身的劳动意识、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在“数字逻辑”课上,李秀芳老师通过播放“济南市民连夜排队为孕妇捐献救命血”新闻视频,引发学生思考从计算机专业角度设计组合电路,判断献血者与受血者血型是否相容。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无偿献血,在他人需要帮助的时候,及时伸出援手,奉献自己的爱心。

“通过德融教学,教师们表现出了不一样的精神面貌,坚持‘廉不言贫,勤不道苦’的品质,真正做到‘以身作则、身体力行’,将教书育人作为无上的光荣。”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副校(院)长曹茂永说。

因事而化:创新“3+X”线上工作模式

“这次疫情,带给我们太多的思考与感悟,关于生命、关于敬畏、关于责任、关于担当……也让我们看到了许许多多可敬、可爱的人,看到了中国力量、中国速度、中国担当!”在学校2020年新学期第一堂网络战“疫”思政课上,王英龙动情地说。王英龙鼓励学生们认真学习“战‘疫’英雄”的奋斗精神,在疫情大考中强化“青年担当”:增强爱国意识,厚植家国情怀;坚定理想信念,勇担社会责任;勇于砥砺奋进,提高科学素质;加强品德修养,提升文明素养。

疫情防控期间,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将专业知识学习与疫情防控有效结合起来,通过线上培训、教学督导、典型示范三方面引导教师进行个性化探索,形成多效融合的“3+X”线上“课程思政”工作模式。

刘翔老师的线上武术课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为让每个学生都喜欢上体育课,她亲自示范录制了《体育是什么》《武术力量训练》《三铺龙拳》等专题视频,将分解动作拍摄成微课供学生线上学习,鼓励学生利用多种方式锻炼身体,共同战“疫”。

李楠老师的“毕业设计”指导课,注重分享疫情当下的“设计发声”案例,引导学生关注疫情,响应国家号召,做好自我防护。她向学生们详细讲解了公益设计师于茂秀设计的火神山医院标志,分析其中饱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设计意蕴,鼓励学生们在设计中大胆借鉴和充分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

“作为教师,要做好每一堂网络课程的教学设计,包括‘战略性’及‘战术性’两个方面。战略方面要把握准‘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立德树人’等教学理念及主张,战术层面要设计好课堂中环环相扣的教学流程及方法。”李楠老师说。

“疫情并未阻挡你们对我们的爱,你们用知识滋养我们的大脑,用关怀温暖我们的心田。我们定会努力学习,不负韶华!”电气学院2018级05班学生魏义泽对教师们充满了感激。

当前,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正在开展以“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为主题的优秀线上“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征集和评选活动,以此深化云端“课程思政”,确保线上教学实效性,充分发掘课程育人功能,打造抗疫金课,构建“线上”“线下”并驾齐驱的双轨育人模式。

典型示范:激发教师参与积极性

“德融课堂”建设的关键在于实现专业课程与德育的有机融合。专业课教学,特别是理工科专业定理公式图表多,比较枯燥,从传统观点来看,与德育工作难以找到合适的对接点,融合难度大,不少教师存有一定的畏难情绪。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上下功夫,深挖专业课教学知识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科学精神、身心健康等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加强联想和创新,寻找两者之间的共振点和共鸣点,在教学设计和知识讲授中结合知识特点,融入做人做事的道理,通过讲解德育故事或者生活案例等有效手段,实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履行教书育人和传道授业解惑的师者责任,把立德树人根本要求落到实处。

“要在知识传授的过程中实现价值引领,把思想引导和价值观塑造融于每门专业课程之中,确保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同向同行,这对教师们的课堂质量,尤其是在内容设置和教学方式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学物理课教师王强说。

开展德融课堂、促进立德树人,首要的是学校的政策引导和制度支持。为了提高教师参与“德融课堂”的积极性,学校出台了激励政策,鼓励广大教师加强德育内容与学科专业课融合渗透。

自2016年开始,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建立了完善的“德融教学”好教案(好课堂)评审指标体系,设立教案(课程分析)质量、教学总体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预计教学效果等5项指标,每项指标分别设立“A、B、C、D、E”5个等级,分项按等级赋分。学校定期对德融课堂工作进行考核评价,对表现突出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并把考核成绩作为重要一环,纳入到年终总评。以“德融教学”好教案、“德融教学”好课堂和“德融教学”好教师评选活动为切入点和总抓手,充分激发广大教师投身“德融课堂”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截至目前,学校共评出208份“德融教学”好教案、70门“德融教学”好课堂及31名“德融教学”好教师,并完善相应的激励考核制度;积极探索课程思政实践经验和创新成果,先后出版编著《课程思政:我们这样设计》2部、《德融课堂案例集》3本。通过典型引领与示范带动,引导教师对“德融课堂”进行符合课程特点的系统设计,将德育内容与课程内容进行有机融合,积极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三全育人”体系,实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如今,让专业课堂更好地发挥思政育人功能已成为全体教师的共识,育人元素与专业课堂相衔接,课堂正变得越来越精彩。

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开展的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得到了上级主管部门的高度认可,学校“课程思政”负责人也多次应邀在各高校教师培训会上作专题报告。2019年,山东省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工作研讨会和课程思政创新改革专题会议先后在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召开。2019年9月,山东省高等学校课程思政研究中心依托该校课程思政研究院正式成立。

对研究中心未来的工作重点,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校(院)长陈嘉川充满信心:“下一步要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对山东省高等学校课程思政体制机制、模式、内容、方法等进行现状调查,研究不同类别课程的德育体系、方案、实现路径及运行机制,引导高校课程思政实践,探索课程思政的山东经验、山东样板、山东模式。”

(李红霞 闫 勇)

《中国教育报》2020年06月18日第7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