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石阶字帖”是有温度的教育设计

发布时间:2020-08-26 作者:李英杰 来源:中国教育报

汉字书法,源远流长。我国历史上的汉字艺术名家众多,涌现出诸如颜体、欧体、柳体和赵体的范本。字帖是艺术中的精品,云南怒江傈僳族校园的“另类字帖”,却有其独特的价值。支教老师许玉辉发现云南怒江傈僳族孩子在学习汉字方面存在不足,于是和同事们以火山石阶为“纸”在石阶前刻字,一至六年级共2500个必写字已刻好1700多个。现在,用毛笔和清水在石阶上练字,成了同学们最喜欢的课余活动。

许玉辉发明的“石阶字帖”也许算不上多么了不起的“杰作”。但“石阶字帖”以巨大的视觉冲击力吸引着傈僳族孩子的兴趣,他们的校园也因“石阶字帖”而充满生机,这样的“字帖”值得我们点赞。

“石阶字帖”值得点赞,在于“字帖”的创造性。创造靠的是灵感,真正的灵感源于主客体的有机融合。全国每年支教的教师成千上万,支教的老师该以何种角色看待支教活动,是个值得探究的话题。从表面上看,支教者属于客串的角色,只要完成规定的支教任务即可。但真正热爱教育事业的老师不论置身何处,都不会对学生产生亲疏之别。距离感的消失,让支教者也可以富有创造性。因为这个缘故,才有了许玉辉在火山石阶上散步时将火山石砖当作天然“水写纸描画练字”的创造性设想。

“石阶字帖”值得点赞,还在于“字帖”的文化性。如何建设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历来是教育者孜孜不倦的追求。当代校园,建筑物的设计趋于同质化,个性化的校园相对稀缺。为打造校园文化,有的学校花重金聘请艺术家设计、改造校园。这样的校园文化给人的感官印象不错,但不一定是自己的特色。许玉辉的“石阶字帖”源于教学的特殊需求,使看似简单的汉字通过火山石“字帖”具有了跨文化传播的特点。“石阶字帖”本身即文化,这样的校园文化,可以超越时空,具有文化传播的功能。

“石阶字帖”值得点赞,更在于“字帖”的参与性。文化有雅俗之别,校园文化应该是雅俗共赏的文化。衡量这种文化成功与否的标准之一在于师生的参与性。“石阶字帖”饱含了教育的温度,每个汉字都蕴含着师者的“父母心”。“造字”的是老师,临摹的是学生。因为这不同于日常的作业书写和电脑上的文字输入,“石阶字帖”变成一种文化媒介物,它自身的魅力吸引着同学们的踊跃参与。临摹这样的“字帖”与大众娱乐的参与不同,这是一种学习性的参与,通过学生的广泛参与改造一所学校的学风。

(作者系重庆市南开中学高级教师)

《中国教育报》2020年08月26日第2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