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传承家访传统应有制度化安排

发布时间:2020-09-15 作者:张贵勇 来源:中国教育报

据《光明日报》报道,“生远必达”是浙江省衢州市衢州二中建校67年来的家访传统。近日,衢州二中的“90后”教师刘梦婷,在7天的行程中,累计奔走720公里,其间虽没有太多惊心动魄的故事,却让她“对教育有了更深的感情”。

家访是我国优秀的教育传统。通过家访,教师可以走进学生的家庭,直观看到学生的成长环境,与家长进行面对面的深入沟通,全面了解学生的经济状况和父母的文化程度、教育理念、教育诉求等,有助于达成教育共识,深入对教育事业的理解,进而更好地实现立德树人。因此,有必要行动起来,让家访在新时代发挥黏合家校关系、继续发挥协同育人的功能,让家访传统在更多学校发扬光大。

有人也许认为,进入互联时代,打个电话或使用社交软件,又省事又省力,没必要进行家访了。殊不知,家访除了有助于对学生所存在问题的深入沟通与解决,还有一个重要作用,即传递一种有温度、有担当、有诚意的教育情怀。家访,折射出教育的温度,是学校对每一名学生负责的行动宣言,是教师重视学生成长过程中每一个问题的高尚师德的表现。

而且,进入青春期的孩子,在思想上常常处于不稳定的状态,很容易做出过激行为,非常需要他人的理解和支持。此时老师多进行家访,及时了解学生家庭情况,掌握学生思想动态,能够有效帮助孩子摆脱负面情绪,找到成长的动力。

客观而言,很多事情不到学生家里、不亲眼看看、不多方实地了解,是很难得出准确结论,从而给学生有效帮助的。学生在学校的表现往往与家庭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有着浓重的父母教育理念的影子。实地了解孩子在家里的表现,询问孩子的生活习惯、身体状况、教育方式,学校教育才能对症下药。因此,教师家访既有了解学生现实情况、传播学校教育理念的职责,也有影响家长的家庭教育观、提升家庭教育能力、缓解普遍存在的亲子冲突等重要功能。高质量的家访不仅对学生个人有帮助,对学生家庭也能产生积极影响。

而让家访发挥育人合力,学校应该建立常态机制,对教师家访时间、交谈内容等予以具体规定,使家访给学生及其家长愉悦而不唐突、自在而不走形式的感觉,真正发挥增进家校关系的积极作用。同时,学校也要建立激励机制,让那些认真家访的教师辛苦不白费,吸引越来越多的教师愿意去家访。家访成制度有深度,学生真受益,教育春风化雨魅力无限。

在家访制度化方面,国外一些好的经验可以借鉴。例如,美国绝大多数学校对家访制度就有明确的规范。如美国托幼机构家访前要对教师进行培训,以此提高教师家访中的行为礼仪和沟通技巧,并对教师家访的时间做了相关规定,确保家访成为持续性的常规工作,而非一时一地的个体行为。此外,学校也会帮忙解决家访的路费和加班费等,解决了家访教师一定的忧虑和困难。

当下学生的成长日益受到包括互联网在内的多重因素影响,相对而言尤其需要家校之间密切合作,通过全面了解学生的成长环境、学习状况和思想动态,进而倾心为他们营造一个“心有人爱,身有人护,学有人教”的关爱氛围,更好地因材施教。当家访作为人人都欢迎的教育活动,更多学校和教师乐于长期坚持、身体力行,相信教育生态也好,育人效果也好,都将发生积极的改变。

(作者系本报记者)

《中国教育报》2020年09月15日第2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