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一声令下,江西教育系统防汛救灾青年突击队奔赴圩堤

“书生”抗洪记

发布时间:2020-09-17 作者:本报记者 甘甜 来源:中国教育报

“当时水来得特别快,夜里3点水只是过膝,4点就到脖子这了。”不久前,当江西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防汛救灾青年突击队来到江西省九江市都昌县苏山乡如岗湾村慰问受灾村民袁金春,并送上慰问金时,袁金春家里的墙壁上,还留有被水淹后的痕迹。

年过半百,两个女儿都在读小学,2018年才脱贫的袁金春反复述说着那晚的情形。“整个一楼全被淹了,赶快把两个孩子送楼上,90斤菜油、化肥、电动车这些东西来不及搬走,都让水给浸泡坏了……”

这次洪灾中,人口两万出头的苏山乡,就有18193人受灾。

7月,江西北部连续遭遇强降雨。7月11日,河水汇聚加上长江干流的顶托倒灌致鄱阳湖水位迅速上涨。鄱阳湖主体及附近水域面积创十年来历史同期新高。泡泉、穿孔、跌窝、漫决……江西境内,长江干流、鄱阳湖区及其他圩堤险情不断,处处是“战场”。

一批批“战士”相继涌现,教育工作者们也闻“汛”而动,奔赴抗洪一线。

    上一线要靠“抢”

“省直机关工委、团省委已经决定派遣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防汛救灾青年突击队10名党员干部,20日到都昌县一线防汛,组织上准备选派你担任突击队长,你有困难吗?”7月18日,周末,一个紧急电话打给江西省纪委省监委驻省教育厅纪检监察组的万谦。

“我接受,没有困难!什么时候出发?”万谦随即把“出征”消息发到预先报名的53名青年党员干部组成的群里。

“我有抗洪经验,我报名”“我是老党员,而且有乡镇工作经验,我可以”“我身体壮,力气大,我上”。群里踊跃报名,一个小时不到,就有20多人报名。

拿到最终的出征名单,万谦却犹豫起来:张翔有两个孩子要管;肖礼偆的母亲摔伤住院;刘凯女儿刚出生,妻子尚在月子当中;姜志景是7月才到委厅跟岗锻炼的“90后”;赵讯和罗强还只是入党积极分子……在请示是否要调整后,得到的回复是充分尊重青年党员干部到一线的战斗意愿,其他报名的同志作为预备队,一定要确保安全。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10名队员中,有不少“90后”,这让队长万谦回想起2008年,自己参加抗击雨雪冰冻灾害时的时光……

队员都有各自的情况,也有各自的理由。

“疫情期间,许多白衣天使主动请战,前往武汉一线增援,最美逆行者的身影始终定格在我的脑海里。我也希望自己能有一天,在祖国和人民需要的时候,能主动站出来。”抗洪抢险突击队一成立,张翔第一时间报了名,2010年,他在吉水县乌江镇担任副镇长时,曾亲身参与过当年乡镇的抗洪抢险,作为一个抗洪老兵,他想在抗洪的大堤上,用奋斗点亮自己的青春底色。

“个子不高”“力气不大”的姜志景是一名思政老师,出征前一周,他还对去医院实习的学生说:“无论在任何一个时空,人总要对自己负责,对那时的人、那时的事、那个时空负责,留下点美好不负韶华,用这份美好证明你来过,做个有血有肉有情怀的人。”

但他明白仅仅是“言传”肯定不够,近乎是“抢”到去一线抗洪的机会,姜志景认为他有义务也有责任去践行党员职责,言传身教地去引导学生。

在突击队队员里,白净瘦弱的刘凯显得特别显眼。1992年出生的他,刚做了父亲,就报名上一线。

“生于斯、长于斯,江西就是我们的家。我在新闻里看到,人民子弟兵们奋战在抗洪一线,为我们的家园加固堤坝、封堵管涌、处置隐患,我深深地被感动。在获知委厅成立防汛救灾青年突击队时,我毫不犹豫地报了名。”

购买物资、联系车辆、岗前培训……快马加鞭中,7月20日,突击队便到苏山乡政府报到了。

圩堤上的青春

时值大暑,闷热,中午12点,江西省九江市都昌县苏山乡谢湖圩堤,一边是超警戒水位两米多的鄱阳湖,一边是被浸泡了近半个月的庄稼。圩堤上无遮无挡,人稍站一会儿,就汗流浃背。但队长万谦和队员罗勇、张翔、李晓晖已经习惯了这种酷热,他们各自用围在脖子上的毛巾擦擦汗,相互加油着干了起来。

加固堤坝不能盲目使劲,在专家的技术指导下,他们配合当地干部群众,扛木头、打木桩、填沙袋,处置堤坝隐患。经过长时间奋战,终于把堤坝上的隐患处理妥当。

在路口坐上20多分钟的渡船,驶过大片被淹没的农田、房屋,才能来到谢湖圩堤。圩堤两边的内外湖,有一米多水位差,属于比较危险的圩堤。为此,万谦和队员们经常是一上圩堤就待上24小时,来回扛木料、打木桩、填沙袋,不到三天,突击队队员罗勇便被晒得胳膊、脖子通红,但他笑称“这才是晒出了男人本色,晒出了男人担当”。

地处鄱阳湖的核心区域,都昌县是鄱阳湖区水域最广、岸线最长的县区,为减轻鄱阳湖及长江九江段防洪压力,该县所有单退圩堤开闸清堰分蓄洪水。毗邻鄱阳湖、远眺庐山的苏山村成了该县受灾最严重的乡镇之一。

舍小家,为大家,这句话,对于都昌及环鄱阳湖的人来说,多了几分决然与悲壮。

苏山乡只有50多名乡镇干部,但承担着3条圩堤的防汛救灾和灾后重建等繁重工作任务。

“干部不论男女,都上堤坝,每天24小时值班巡堤,吃住都在圩堤上,个个晒得皮肤黝黑。工作强度和时间长度,都是在机关难以想象的。”万谦真切感受到乡村干部和村民的不易,只想多做点,减轻他们的负担。

在圩堤上的这些日子,万谦每天都要和队员们走上十几二十分钟的山路,到山林深处的一个小村里搭伙吃饭,村里唯一进出的山路早被淹了,但生活还在继续。

“这些群众太不容易了。”万谦记得,一场暴雨后出现了一些隐患需要加固。周边三个村委会发动了数十名村民冒着暴雨加固圩堤,老人妇女也上前帮忙做饭抬水。

防汛救灾青年突击队队员姜志景和陈世中被派往的工作地点是土目圩堤。当姜志景了解到,今年汛期以来,土目圩堤最高水位超过1998年最高水位近20厘米,全村经济作物面积2756亩,受灾面积接近2100亩,其中水稻受灾面积超过1400亩时,这位“90后”小伙眼泪快要流出来了。“这可是村民的收入支柱啊!”姜志景说,自己恨不得一下子把水吸干,让村民快速投入晚稻的育秧和播种之中;恨不得懂得更多的农业知识,帮助村民做好退洪后的再生产工作。

所幸土目圩堤后来整体相对稳定,姜志景的心稍稍放下了。“你们的任务是和大家一起巡堤排险,并装石袋加固堤坝。”新的任务下来了,姜志景和陈世中声音响亮回答:“保证完成任务!”

    日记里的成长

夜里11点25分,突击队队员赵讯接到母亲的微信电话。在电话里,母亲重复着那些话:“注意安全,一定要穿好救生衣。”“你从来都没有做过农活,这次辛苦了,妈妈每天都在为你加油!”

自赵讯记事开始,这是头一回听到母亲说这么煽情的话。他的母亲是吃过苦的人,文化程度不高,话不多,但一直保持着早睡早起的习惯,每天总有干不完的活。

这次参加突击队,他还在日记里记下很多头一回:头一回,母亲这个时间点还没睡;头一回,回母亲的信息需要思考……

早在前往苏山乡的车上,队员们就相互讨论,一定要到圩堤抗洪一线去。他们认为只有像媒体报道的解放军战士那样扛沙包、固圩堤,才是真正的防汛救灾。

但抵达苏山乡后,他们却被告知要被分为3个组,承担不同的工作。

“我不怕危险,让我上谢湖圩堤!”

“我也想上谢湖圩堤!”

……

面对大家急切的眼神,苏山乡常务副乡长黄建平笑了。“其实,我们的各个岗位都急缺人手,都等着大家去帮忙。”听到黄建平的话,10名突击队员很快表示:“我们无条件服从安排!”

黄建平由衷地说:“我代表苏山乡的百姓们谢谢你们!”

由于年纪轻、缺乏经验,刘凯、赵讯、罗强、肖礼偆4名队员被分配到了后勤保障组。从各地捐赠到苏山乡的救灾物资种类杂、数量多,统计数据不一,加上已经堆满了物资,场地狭小。怎么办?

队员一合计,想出了好办法:以村为单位,清腾纸箱,贴好村名,一一对应,确保各村物资随到随取。他们安排一人负责确认物资种类和数量,一人负责点数,另外两人负责投放到村委对应的纸箱。仅用了半天时间,大家就把苏山乡12个村委会的大米、食用油、消毒棉球、风油精、藿香正气水等近20项总计2200余件救灾物资,全部分类、清点、整理、完成装箱。

“救灾物资比较杂,本来需要两天时间才能整理完,没想到你们半天时间就搞定了。”望着分类好的救灾物资,苏山乡民政所所长吴金城感慨地说,“从省教育厅来的突击队队员,真是给我们帮了大忙。”

随后,后勤保障组又投入到核查灾情、统计数据等工作中去,并在最后轮替着上了圩堤……

白天,在谢湖圩堤上,突击队队员李晓晖搬运沙袋、填牢堤坝、夯实木桩、查看险情,汗水、湖水、泥土裹在他的身上,他和其他队员的脖子、胳膊上,已开始晒出了黑黑的印记。

夜里,回到住处,与家人通完电话,他又思绪起伏。上堤的这些日子里,李晓晖近距离感受到了基层干部防汛抗洪的辛劳。夜深了,他在日记里写下这样一句话:我们的付出很有限,但我们想要奉献的精神不会变!哪里需要我们,我们就会去哪里!

《中国教育报》2020年09月17日第4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