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普惠是实现幼有所育的必然路径

发布时间:2020-09-27 作者:王海英 来源:中国教育报

2020年9月7日,《草案》发布,它紧紧把握学前教育公益普惠基本方向,充分体现了一个负责任大国政府对人民群众“幼有所育、幼有优育”所期所盼的回应与担当。

发展普惠性学前教育是执政为民理念的集中体现

学前教育作为终身学习的开端,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千家万户,是国计更是民生。但当前阶段,学前教育仍然是我国整个教育体系的短板,“入园难”“入园贵”依然是困扰老百姓的烦心事之一。让孩子“有园上”“上好园”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殷切期望和迫切需求。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是党中央对人民群众所作的庄严承诺。基于当前我国学前教育发展所面临的突出问题,党和国家将发展普惠性学前教育作为主要目标和创新路径之一,并明确提出,到2020年,全国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公办园和普惠性民办园在园幼儿占比)要达到80%。这一发展目标的明确提出是对人民群众“幼有所育”需求的有力回应。坚持学前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构建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不仅是当前我国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着力点和落脚点,而且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的重要体现。

发展普惠性学前教育是维护教育公平的选择

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和本质特征。党和政府长期致力于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但当前我国学前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主要表现之一便是学前教育资源尤其是普惠性资源不足。因此,发展普惠性学前教育成为扩大学前教育资源供给、满足“幼有优育”公众需求、维护教育公平的必然选择。

普惠性学前教育旨在让每一个幼儿拥有接受学前教育的权利,享受到安全达标、收费合理的学前教育。普惠性幼儿园既包括公办园,也包括普惠性民办园。从国家政策、学界讨论以及公众认知来看,关于“何谓普惠”,社会基本达成了共识:“普惠性”的核心要义在于面向大众、方便就近、收费较低、质量可靠。

面向大众意味着“广覆盖、保基本”,即普惠性学前教育的服务范围是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尤其是应当优先保证家庭经济困难的学前儿童、边远贫困地区的学前儿童接受普惠性学前教育服务。方便就近意味着“距离近、时间短”,即让更多孩子在家门口上好幼儿园,相关部门应根据人口变化和城镇化发展趋势等合理规划园所布局。收费较低实质上是政府加大财政投入、家长予以合理分担,旨在引领方向、平抑收费,并着力扭转当前高收费民办园占比偏高的局面。质量可靠则要求普惠性学前教育不仅要注重扩大资源供给、调整办园结构,更要加强园所安全监管、保教质量监测等。

发展普惠性学前教育是全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重视学前教育、促进公益普惠不仅是世界学前教育发展中的共同命题,也是世界各国的共同选择。2015年世界教育论坛通过《仁川宣言》,鲜明地提出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鼓励提供至少一年有质量的免费义务学前教育。”我国是签署国之一。全球有49个国家的学前教育已纳入义务教育,有36个国家实施至少一年免费义务学前教育。

我国发展普惠性学前教育,体现了一个负责任大国的担当。2010年《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便提出:积极扶持民办幼儿园特别是面向大众、收费较低的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发展。2018年《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坚持“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安全优质发展”的总体要求和指导思想。2019年《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强调“大力发展公办园,加快发展普惠性民办幼儿园”。《草案》再次提及“大力发展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的基本原则。

我国始终坚持学前教育公益普惠的主导方向,并且党和政府从多个层面进行了努力和突破。各级政府的顶层设计和政策支持,财政经费加大投入和适度倾斜,配套制度的科学研制和建立健全,师资队伍的不断壮大和培训提升等,这些举措的贯彻落实和有序推进,使得普惠理念深入人心,也为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了中国力量。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中国教育报》2020年09月27日第2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