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张爱平:博士校长的乡村实验

发布时间:2020-10-15 作者:本报记者 赖斯捷 来源:中国教育报

2016年,张爱平主动申请,从湖南省长沙市高新区的城区学校调往真人桥小学,担任这所只有6个班、100多名学生、十几名教师的乡村小规模学校校长。“我想以真人桥小学为实验样本,探索这些难题的解决之法。”2019年,张爱平考上北京师范大学攻读教育博士学位,如何促进乡村小规模学校优质发展,更加清晰地成为他的职业追求。

实验一:“小钱”谋出“大彩”

到真人桥小学后,张爱平算了算,每年区里对这所已纳入拆迁规划的村小,投入资金在10万元左右。这些钱,主要用于不得不做的校舍修缮和设备添置。不过,与那些动辄上百万甚至千万的投入相比,这笔“小钱”却办成了不少事。

先说利用教学楼楼梯过道建设的科普走廊。“花钱不多,大概1000元,但成效显著。”张爱平特别推介的这个科普走廊,是学校结合高新区是长沙乃至湖南高科技企业聚集地这一本土特色,培育发展科普教育特色的亮点之一。

孩子们每天上楼下楼,看看科普走廊里的知识,欣赏同学的科技作品展;再到学校书吧,随手拿一本科普图书;教室里,每一次科学课,都由张爱平落实上好;每年三个常态活动,创客节、科技节以及深入企业参观学习至少一次……对科学的兴趣,就在这种日常可见里,融入到学生心里。

再说校门口的三张长凳。“淘宝上买的,总共900元。”张爱平说,上下学接送的家长里,有很多是爷爷奶奶,校门口有张凳子,他们可以坐着休息一会儿。

更贴心的举动还在后面。张爱平利用课余,已走访了全校70%以上的家长,“校长家访”让张爱平直观地了解了生源构成情况:24%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20%为留守儿童,其他的基本为当地村民子女。

每日清晨,他站在校门口,用微笑迎接师生入校;每日午餐,他与孩子们共坐一桌,听他们评价当日饭菜的味道,想着明天怎样改进;每日放学,他又站到校门口,微笑着与学生道别……

实践证明,与大手笔的硬件投入相比,贴心的情感付出,更能留住家长的心。

这几年,学校招生区域因征地拆迁缩小了一多半,可学生数并没有明显减少,反而在增加。甚至有的学生已搬到城区安置小区,家长还是愿意把孩子继续放在真人桥小学,宁肯早晚接送。

实验二:“老师”蜕变“优师”

10名在岗在编教师,平均年龄50岁,有4人即将在3年内陆续退休。面对这支老教师队伍,张爱平直言“挑战巨大”。不过,挑战背后也藏着机遇。

一番思考过后,张爱平拿出了一套师资方案:将现有队伍细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资深教师,“我将他们定位为办学顾问”;第二类是中年教师,“我将他们定位为教学骨干”;第三类是青年教师,“我为他们寻找成长舞台”。

张爱平想推进艺体特色,选什么项目、师资从哪里来,成为拦路虎。他向资深教师、老校长邢志刚征求意见。“要不就篮球吧。”58岁的邢志刚,甚至主动提出当教练。这以后,每天一大早,邢志刚便带着队员们跑步做操练体能。同时,他还坚持每周上15节课。2018年,邢志刚带领的校篮球队捧回了全区比赛第三名。

“这对于六年级只有9名男生的真人桥小学来说,真的挺不容易”,张爱平特别感谢邢老师的付出。而在邢老师的心中,学校遇有重大事件,张爱平都向他们这些资深教师征求意见,虚心听取他们的建议,是这份尊重,再次焕发了“我们的校园青春”。面对中年教师,张爱平采取的策略是“压一压、夸一夸”,鼓励他们挑重担;面对青年教师,则是多为他们寻找各种赛课平台,展示自我、提升自我。

队伍激活了,张爱平与全体教师一道,开发了科普、音体美、传统文化等课程。针对本校极为短缺的音体美教师,他跳出校园“化缘”:从区内结对学校雷锋小学、雷锋二小,请来走教老师;从学校附近的艺术类培训学校,请来音乐、美术专业教师当志愿者。

从2017年开始,学校的美术课、音乐课,都有了专业老师任教;篮球、乒乓球、古筝、素描、少儿绘画等课外社团,也陆续开办起来。全校大部分学生都拥有了至少两项运动技能和两项艺术技能。

实验三:“独乐乐”走向“众乐乐”

“快则两年,真人桥小学就会易地搬迁到新校区,据说将是一所全新的九年一贯制学校。”2020年,秋凉的风拂过,张爱平站在校园里,回望这四年,他从不曾想过,这所校舍校貌、教学质量当时在高新区都属于垫底的学校,四年间的“变与不变”会如此鲜明。

四年里,学校投入没有激增,生源结构没有变化,师资配置遵循退一补一,但这所学校,却一改薄弱之面貌,成为一所精品小规模校:

2017年,该校春季学期的“开学第一课:诗词擂主大赛”,甚至还登上了央视的《新闻联播》;2019年1月,高新区的六年级学业质量调研考试中,真人桥小学数学综合评价为全区第一,语文为全区第五;区里首届科技节上,学校夺得7项一等奖;10名学生在“航天梦想家”科技创新大赛中获奖,6名学生在长沙市青少年创客节比赛中获奖;学校还被区教育局定为首批“科技教育特色学校”,被授予“湖南省中医药文化科普教育基地学校”……

学校口碑越来越好,吸引了不少地方前来学习。而在交流过程中,张爱平发现,像真人桥小学这样的乡村小规模学校,在全省乃至全国还有不少。他们中的大多数,都面临着投入不足、师资结构老化、学科配置不均衡、生源流失等困难。能不能组建一个联盟,把乡村小规模学校团结在一起,互相鼓励、共同进步呢?

2019年,张爱平牵头成立了“乡村小学校优质发展联盟”。目前,共有全国各地137位乡村小规模校校长加入联盟。“基本都是6个班或以下规模的小学校。”张爱平说,“校长们常常在群里讨论的,是如何立足现实,办出优质村小,促进乡村振兴。”

2019年,张爱平作为主持人,申请的“面向智能时代的乡村小规模学校发展研究”立项为湖南省教育规划一般资助课题。随后,这位工作20年、有15年在乡村的校长,继续坚定地选择“乡村小规模学校优质发展”作为自己研究与实践的人生课题。

《中国教育报》2020年10月15日第6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