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幼儿足球:跳出负面清单“雷区”

发布时间:2020-10-18 来源:中国教育报

编者按

近期,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了《3—6岁儿童足球活动负面清单》,明确提出:禁止进行正式足球比赛;禁止进行成人化、专业化、小学化足球训练;禁止幼儿足球考级;禁止进行足球头球练习;禁止足球操等形式化表演;禁止所有负重的力量练习;禁止幼儿只练足球;严格控制运动时长和运动强度。

为帮助读者在深入理解幼儿体育目标的基础上,正确看待足球活动对幼儿身心发展的影响,跳出幼儿足球活动负面清单中的“雷区”,从而开展更加适宜幼儿身心发展的体育活动,本期学前周刊特邀专家学者、园长围绕幼儿足球相关紧要问题进行讨论。

幼儿不宜参加专项化训练与竞赛

张莹 刘馨 陈冬华 张首文

自2017年幼儿体育作为青少年体育的重点工程以来,政府关注度高,社会参与度高,使得幼儿体育培训与竞赛热度空前高涨。运动是一把双刃剑。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特点与幼儿教育规律的运动,能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激发其运动兴趣,培养其运动习惯。反之,则会对幼儿的身心健康产生不良影响和危害。

近日,教育部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学前教育法草案(征求意见稿)》中第十七条明确提出:“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组织学前儿童参与商业性活动、竞赛类活动和其他违背学前儿童年龄特点、身心发展规律的活动。”同时,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了《3—6岁儿童足球活动负面清单》。这两项举措充分表明,政府正在以对幼儿高度负责的态度,直视近年来的体育培训与竞赛乱象,高度警惕专项化训练和竞赛对幼儿产生的不良影响和危害。

足球等专项化训练违背幼教规律

“幼儿专项化训练”属于早期专项化训练范畴,特指3—6岁幼儿在成人的指导下,以获得相应的动作技能或良好的比赛成绩为目的,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长期进行的,与专项相结合的、单一动作模式的高强度运动。“幼儿体育竞赛”,是指由3—6岁少数幼儿参与的,以取得良好的比赛成绩为目的,在特定的场地里,由裁判员主持,按统一的规则要求组织与实施的幼儿个体或团队之间的体能或专项运动的较量。系统的、长时间的、高强度的持续训练是取得理想训练效应的必要条件,也是取得良好比赛成绩的重要保证。

足球、篮球等项目属于技能主导类同场对抗性运动项目。技术在其中起着决定性作用,技术的掌握、熟练、准确和应用离不开大量的专项化训练。而足球、篮球等比赛具有快速、灵活、激烈对抗等特点,要求参赛者具有强大的心肺与运动系统功能,这一切都违背了幼儿身心发展特点与幼儿教育规律。

因此,北京体育大学邢文华、罗冬梅等教授曾在多个场合公开呼吁幼儿阶段一定不能进行专项化训练。北京体育科研所研究员周琴璐教授也指出,幼儿早早进行体育专项化训练百害无益。无论参赛的初衷是如何为幼儿发展着想,由于比赛的强技能性和受追求良好比赛成绩驱动,必然导致专项化训练的大量存在,最终逃不过为了名利而牺牲幼儿健康的事实。

专项化训练与竞赛危害幼儿身体健康

专项化训练与竞赛不仅会对幼儿运动系统、心肺系统等方面造成影响和危害,还可能会由于营养缺失、高期望而加剧幼儿肌体损伤,影响基本动作及未来运动技能的发展。具体来说,可能带来如下影响:

导致体态异常。与成人相比,幼儿骨骼弹性较大,硬度较差,易变形,肌肉中水分含量较多,力量储备较差。幼儿长期过度使用某一肌群,容易造成这部分肌肉粗而壮,而身体其他部位肌肉发育不均衡,使得骨骼变形,从而出现身体其他部位的代偿行为、疼痛及损伤,导致脊柱侧屈、高低肩、O型腿、小短腿、八字脚等不良体态。

影响正常身高。幼儿阶段为生长发育期,骨骼较软,长骨两端的骨骺有非常丰富的血管神经,还未愈合,为继续生长做了准备。身体长期承受过大运动量,会造成局部压力强度过高,容易促使骨化提早完成,导致幼儿患胫骨结节骨垢炎病或软骨病的可能性增加,不仅幼儿的正常活动可能受限,也会使其身高增长高峰期骨折风险加大,并使身高受到影响。

心肺系统发育障碍。不合理的训练强度和训练量,单一练习或者方法不同但用力部位相同的训练手段,增加了心血管及肌肉骨骼系统的损伤概率,使单侧肌群和器官功能的发育受限,身体发育和生物平衡紊乱。由于幼儿的心肌纤维短而细,心脏收缩力弱,心脏的每搏输出量小,胸廓狭小、呼吸肌力量弱,呼吸的深度不够,如果长期进行强度较大的运动,容易造成幼儿心脏过度负荷,导致心肌增厚,影响心脏正常发育。

营养缺失与高期望加剧肌体损伤。一方面,如果缺乏高强度运动后的营养补充常识,身体就会因无法获得充分的营养而影响正常发育和导致各种伤病的发生;另一方面,激烈的竞争可能极大地增加教练对幼儿施加不恰当训练负荷的欲望,导致教练在训练和比赛过程中忽视幼儿伤病,使其未能得到及时治疗而造成疲劳性运动损伤。

影响基本动作及未来运动技能的发展。长期进行专项化训练会直接影响幼儿参加多样化运动,导致多种运动技能缺失,身体素质与基本动作发展不均衡,出现整体肌力失衡、关节功能紊乱、运动能力失衡、体能和技术割裂等问题,极大地影响基本动作发展的系统化,不利于未来专项运动技术的发展。

专项化训练易使幼儿失去运动兴趣

专项化训练与竞赛不仅危害幼儿身体健康,而且会给幼儿心理健康带来不利影响,主要体现在幼儿能否客观地认识自我能力,以及是否会降低和失去对运动的兴趣等方面。

影响对自我能力的客观认识。运动技能获得是幼儿评价自我能力的重要方法与手段之一。专项技能或竞赛需要幼儿掌握一定难度的运动技能,当他们在练习中遇到困难而暂时无法成功时,容易否定自我。此外,幼儿心理素质脆弱,好胜心强,在乎输赢,比赛失败后容易情绪失控,不能正确地看待失败,只会归结为“我不行”这一错误认识。

降低或失去对运动的兴趣。运动心理学表明,过多或过度的运动训练有可能会增加一个人的消极情绪。专项化训练过程中多半是重复、枯燥、高强度、单一化的技能练习。幼儿只是在成人的指导下机械地进行,无法充分地体验到运动带来的自主性、愉悦感。久而久之,过度训练便会使幼儿身心产生疲惫,失去兴趣。

专项化训练影响幼儿同伴交往与自我表达

专项化训练与竞赛对幼儿社会性发展也有不利影响,主要表现在幼儿与同伴交往的时间减少、容易导致幼儿盲目顺从权威等方面。

影响幼儿同伴交往与游戏的时间。由于专项化训练有严格的训练时间或较多的比赛,因此,幼儿必须要将大量的时间、精力和情感投入到训练中。这可能导致他们没有充足的时间与同伴进行游戏、沟通和交流,也可能导致因心理疲劳或倦怠,影响与同伴交流的心境。

导致幼儿盲目顺从权威。教练是训练方案的制订者、实施者,是竞赛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幼儿需要绝对地服从教练的安排,而不能充分地表达自我、展示自我,长此以往,可能会导致幼儿缺失自我、盲目顺从权威。

幼儿是祖国的未来,不是缩小的成人,他们的成长是不可逆的。我们坚决支持禁止幼儿进行专项化训练和竞赛的举措,规避由此带来的不良影响和危害,积极探索适宜、安全、有趣、高质量的幼儿体育活动。

(作者单位:张莹,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刘馨,北京师范大学;陈冬华,天津师范大学;张首文,首都师范大学)

多样化体育游戏促幼儿全面发展

许游

当前,开展幼儿足球的误区主要表现为专项化倾向,即部分幼儿园强调对幼儿进行技能技巧的机械训练,形式特色化、锦标化,内容专业化、单一化,异化了幼儿体育目标,整体呈现出成人化和功利主义的趋势。

幼儿足球的专项化倾向无论是对幼儿的体态发育、动作发展,还是对幼儿的情绪调控,都将产生不利影响。多样化的体育游戏才是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可以实现幼儿体育外在目的和内在动机的趋同,培养幼儿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增强体质,真正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正确认识幼儿体育的目标和意义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开展丰富多彩的户外游戏和体育活动,培养幼儿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和习惯,增强体质,提高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强调“培养幼儿对体育活动的兴趣是幼儿园体育的重要目标”。

我们不能不去反思,幼儿进行运动时的基本动作是依赖于成人专门地教授,还是幼儿在生活、游戏过程中自发地习得?在实践中是不是存在将幼儿体育窄化为利用某一运动形式对幼儿某一技能进行训练,以期达到某一具体发展目标的现象?

应当明确,游戏和动作是儿童最基本的活动和表达形式,幼儿体育是实现幼儿全面发展的基础环节,是综合考量幼儿体态发育、动作发展以及情绪调控等多维度目标的实践活动。在实践中,部分幼儿园以及家长在强调幼儿体育目标的同时忽视了幼儿本身,将“体育”异化为“育体”,片面强调竞争和技能技巧。针对某一运动项目技能技巧的机械练习,是成人强权遮蔽幼儿视角的恶果,是将幼儿体育工具化、狭隘化的结果,背离了幼儿体育“培养兴趣、增强体质”的基本要义,培养不出全面发展的儿童。

我们需要在《纲要》的指导下,“用幼儿感兴趣的方式发展基本动作,提高动作的协调性、灵活性……根据幼儿的特点组织生动有趣、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

创设体育游戏环境鼓励幼儿自主探索

基于上述讨论,教师和家长可以明晓,成人不应该将幼儿体育局限为运动技能的机械训练,而应该立足于幼儿获取直接经验的特点,创设体育游戏环境,利用多样的体育游戏为幼儿创造进行身体活动的机会。我们不是为了让幼儿精准模仿成人运动的技能技巧,而是鼓励幼儿在不断生成的体育游戏环境中自主探究和习得基本动作。

幼儿体育应以游戏为基本的活动形式,融入幼儿一日生活之中,教师针对班级幼儿身心发展的具体实际,与幼儿共同创设适宜的体育游戏环境,鼓励幼儿自主探索,在多样化的体育游戏中习得基本动作技能,培养兴趣。

多样化的、基于幼儿身边资源生成的体育游戏,更具有实施和发展的可行性。利津和安吉的实践为我们提供了范例:一是给予幼儿简易且多类型的材料,如木块、绳索、竹架等,实际是为幼儿自主生成体育游戏创造了可能,幼儿可以自行设计或者与教师共同探讨体育游戏的内容和形式。二是为幼儿提供保证安全且有一定探索性的游戏环境,这样能激发幼儿进行体育游戏的兴趣。体育游戏并不一定在户外才能进行,室内有意拼插的桌椅即可为幼儿布置出可钻爬、匍匐、跳跃的探索性游戏环境。三是教师引导幼儿一起回顾进行体育游戏的过程,讨论进一步游戏的可能性,探讨可以增添的动作和尚需锻炼的身体部位,鼓励幼儿进行下一阶段的自主探索。

师幼共同生成多样化体育游戏内容

优质的幼儿体育游戏内容基于幼儿发展实际,多样化的体育游戏源自师幼的共同生成。3—6岁幼儿有其独特的生长发育特点,不宜用成人的爱好替代幼儿的兴趣,不宜将成人的体育活动规则及形式直接迁移到幼儿园之中,多样化体育游戏内容的生成和改造应当指向幼儿兴趣,需要注意幼儿的参与度。

教师“指挥—操控”式的体育活动是不可取的,多样化的体育游戏可以这样生成:从幼儿对皮球产生兴趣,开始争夺皮球玩耍,到幼儿与教师商讨玩皮球的规则——可以用手拿、不可以推小朋友、不可以撞小朋友……值得注意的是,区别于成人世界足球、篮球运动的现有规则,幼儿和教师可以共同商订出属于他们自己的体育活动规则,再到幼儿确定基本动作、筹划队徽、圈划活动场地,迁移出另一种球类运动玩法……整个过程,宛若教师和幼儿共同复演了球类运动的发展历程。

一个生成点,可以综合多个幼儿熟悉的、喜好的体育游戏,整合全班幼儿和教师的想法,结合及时进行的参与性讨论,新的体育游戏在不断地被改造和生成。在这一过程中,幼儿对多种体育运动形式更加熟稔,兴趣和习惯在潜移默化中养成。

立足幼儿视角,指向幼儿兴趣培养和动作发展,以多样化的体育游戏为突破口,师幼共同生成体育游戏内容,有助于培养幼儿终身参加体育运动的习惯,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祛除幼儿园体育活动中成人化和功利主义的魅影。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适宜的体育活动有幼儿兴致相随

潘丽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在关于健康教育的指导要点中明确指出:“健康领域的活动要充分尊重幼儿生长发育的规律,严禁以任何名义进行有损幼儿健康的比赛、表演或训练等。”幼儿体育活动的开展需要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需要关注幼儿全面发展的需要,需要重视幼儿的主体地位,将幼儿身心健康发展放在首位。

《3—6岁儿童足球活动负面清单》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任何时候都不能无视或忽视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坚守规律才能真正引导幼儿从事适宜的活动,坚守规律才可能有真正高质量的体育活动,才能有效提高幼儿的身体素质。

体育活动组织形式应多样化

幼儿身心健康是实现其全面发展的基础,而适宜的体育活动是促进幼儿身心健康的重要手段。因此,幼儿园要坚持在保教并重的前提下,科学合理地组织幼儿进行体育活动,积极促进幼儿各方面素质的和谐发展。

幼儿园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有很多,一般来说,包括晨间体育活动、体育教学活动和户外体育游戏等基本组织方式,不同的体育活动对促进幼儿身心发展具有不同的功能。例如,晨间体育活动中包含早操活动和自选小型多样的体育活动。早操活动以幼儿基本的体操、韵律操、队列队形为主要内容,通过对音乐、动作、速度、节奏等内容的不同感知和练习,逐步形成良好的身体形态和机能,不断增强动作的协调性和灵活性;在自选小型多样的体育活动中,开放的、低结构的活动方式有助于幼儿产生更多自主探索的多样玩法,在创造性的玩法中增强幼儿的运动系统,培养幼儿的合作协调及创新能力。

又如,在体育教学活动中,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将基本的运动技能和运动素质纳入到教学活动中,通过游戏化的教育教学方式,让幼儿在身体的直接参与中得到锻炼,不断增强体质。

基于幼儿运动核心经验开展

这几种不同的体育活动组织形式,均不同程度地包含着幼儿运动的基本核心经验:身体控制与平衡能力、身体移动能力和器械(具)操控能力的练习与发展。没有哪项运动只锻炼一种运动经验,也没有哪一种运动项目能够满足幼儿所有运动核心经验获得的需要,不同运动形式发展的核心运动经验均有所不同。

幼儿的体育活动组织不可仅局限于某一项活动,过于追求园本体育活动的“特色项目”,往往会忽视幼儿生长发育全面锻炼的真实需求。幼儿园体育活动需要基于幼儿运动核心经验通过多样化的方式开展。例如,在幼儿园中发展幼儿的器械(具)操控能力,便可以借助多种常用运动器械,包括各种车辆玩具、摇摆颠簸类运动器械、平衡类器械、球类玩具等,不同的运动器械对于幼儿具有不同的锻炼价值。

球类运动是发展幼儿器械(具)操控能力常用的方式之一,幼儿园开展球类运动,需要遵循全面发展和游戏化的原则,按照幼儿操控能力发展顺序,由易到难组织。可以鼓励幼儿运用各种身体动作创造出各种玩法:拍、接、投、抛、踢、滚等动作;同时,也可以借助不同材料组合形成各种新的玩法和游戏,如可以创设“快乐农场”的游戏情境,借助球、小木棍和球筐玩“小猪滚球”的体育游戏等,通过多种形式,满足幼儿身体上肢和下肢以及躯干等各部位的发展需要。

培养兴趣和习惯是关键

幼儿园体育教育是终身体育教育的基础。《纲要》指出,“培养幼儿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和习惯”,并将“喜欢参加体育活动”作为幼儿园健康教育的重要目标。因此,在体育活动中,要充分关注幼儿的运动兴趣,只有激发并保持幼儿的运动兴趣,才能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体育活动。幼儿保持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并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是实现体育教育目标的关键。

激发幼儿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除了要有丰富的、多样化的活动选择外,更重要的是要将游戏精神贯穿于活动的始终,通过创设游戏情境、游戏角色和游戏规则,使幼儿乐于参与其中。此外,要确保体育活动开展的时间和空间,时间上要有保证,空间上要多元,特别是增加户外的、大自然的活动。对于幼儿园教师来说,自身情绪状态、身体姿态、语调以及对待运动的态度等,对幼儿的感染作用也很重要。幼儿对体育锻炼的兴趣和积极性,往往会有助于其克服在运动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帮助其形成不怕困难的意志品质和主动乐观的态度,从而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

幼儿阶段是身体成长发育的关键阶段。作为专业化的教育机构,幼儿园一方面要坚持创造条件,给予幼儿科学锻炼的机会,开展多样化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的体育活动,促进他们身体技能的协调发展,增进基本的身体素质;另一方面,要坚守规律,明确幼儿处于身体发展的特殊时期,骨骼、组织和机能尚未成熟,应远离超越要求的锻炼,努力使幼儿免受伤害,否则欲速则不达。

(作者单位:南京市长江路小学幼儿园)

《中国教育报》2020年10月18日第2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