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鲁东大学69个实验教学科研平台向学生开放,坚持双创教育同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

“三四三”模式助推双创人才培养

发布时间:2020-11-09 作者:本报记者 魏海政 通讯员 姚玉勃 侯集体 来源:中国教育报

提起“小贤才”和“三原色”两家大学生创业公司,总会让鲁东大学师生感到亲切和骄傲,因为这两个公司都是由学校大学生创业项目孵化出来的优秀企业。无论是“小贤才”的创始人唐磊,还是“三原色”的孟醒、王伟平、张晓辉,像他们一样在校期间就投身于创新创业实践的学生,在鲁东大学还有很多,他们在创新创业中历练成长,让梦想走进现实。

鲁东大学2009年就与驻地政府烟台市共建烟台市第一个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近年来学校全面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基本形成了“三四三”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特色模式,被评为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

    “三个体系”筑牢双创教育根基

近年来学校通过顶层制度设计,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持续完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保障体系、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体系、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管理体系,为培养创新创业人才营造了良好环境。

“在校期间学到的很多专业知识、参加的实践创新活动,都能在我的油桐基地建设中找到契合点。”农学院2016届毕业生、贵州省鸿发生态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法定代表人兼执行董事杨安仁,其成长就得益于学校创新创业体系的支持和引导。

在校期间,杨安仁以家乡贵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独山县的万亩油桐基地土壤及产品研发作为课题,在学业导师和专业老师的指导下,做了深层次研究,由此对基地产业发展有了新的认识和规划。2016年,杨安仁和他的团队凭借“鸿发——木本油料油桐产业链开发”项目,获得了“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金奖。如今,他以此为基础创办的企业得到快速成长,实现了从传统粗放加工型企业,到估值过亿元的科技生态复合型企业的转型。

近三年来,学校累计投入5000余万元,专项用于实验中心、科研平台和孵化基地建设,每年安排120万元用于保障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培育,并鼓励二级学院建立专业的创客空间和创新创业实验室。目前,全校69个实验教学科研平台向学生开放,坚持创新创业教育同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

“我们还不断提升‘双师双能型’教师比例,修订培养方案,增设创新创业类课程,设置创新实践学分,强化实践教学推进校企协同育人,着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创新创业能力的人才。”鲁东大学党委副书记、创新创业学院院长丁瑞忠说。

    “四个结合”激发学生双创活力

“2019年,我与王建瑞老师做榆耳的抑菌活性课题研究时,发现一些中草药含有能够抑菌和提高免疫的活性。”农学院2020届毕业生油伦贺在经过1600余次的试验后,最终研发出了以北虫草和马齿苋为原料的无抗饲料添加剂。在校期间,得益于创业项目策划和指导,油伦贺不仅创办了一家生物科技公司,还利用课余时间经营着家乡一座占地500亩的农业生态园。

目前,学校设立助研岗位302个,开设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课程1570门,“职业生涯规划”和“创新创业基础”公共必修课覆盖全校3万余名在校学生,坚持创新创业教育与学科专业建设相结合、创新创业教育与科学研究相结合、创新创业教育与教师课堂教学相结合、创新创业教育与成才育人相结合,支持学生脚踏实地参加创新创业活动。

“家家支鏊子,户户烙单饼。”这一在山东潍坊延续多年的习俗,也成了学生创业的灵感。“在创业指导老师王娜、交通学院机械工程研究所专业老师李洪斌教授的指导帮助下,我参与的全自动擀饼机最终研制成功了。”商学院2016届毕业生刘倩利说。刘倩利团队的公司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让她毕业后变身“单饼侠”,其业务目前已经建立了覆盖全国9个省份的营销网络,拥有了12项发明专利和21项实用新型专利。

    “三个平台”打造双创教育升级版

近年来,学校还坚持以项目为载体,以双创师资和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创新聚能搭建创新创业育苗平台、创新创业竞赛平台、创新创业孵化平台,构建竞赛与教学、竞赛与科研、竞赛与“双创”、竞赛与产学研融合的有机融通,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全方位服务和成长空间。

“从培育、参赛到孵化,创业初期学校为公司的起步创造了广阔空间,提供了安心安稳创业的平台、鼓励与支持。”第三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山东省赛金奖项目“小贤才”的运营总监王志远说。

“入驻孵化的创业团队没有租金和水电费的困扰,及时便捷的银行对接、法律咨询等服务让大家无后顾之忧。”烟台市三原色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王伟平说,“在创业导师的专业指导下,我们这些青年创客碰撞思想、协同发展,为后来的创业打下了良好基础。”

目前,鲁东大学众创空间每年引入扶持30余个特色鲜明、示范效应明显的大学生创业企业和团队。2015—2019年,团队进入实施阶段的各类创业项目100余项,拥有专利技术46项,以科技成果转化为主的科技型创业项目52项,向社会输送优质项目和出让专利技术等210余个,培育创业企业130余家,带动毕业生就业2330余人,优秀创新创业学子不断涌现。

《中国教育报》2020年11月09日第6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