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开设大学人文课程是高校的当务之急

发布时间:2020-11-09 作者:傅书华 来源:中国教育报

当今中国大学生存在专业能力普遍上扬、人文素养有所下滑的现象。其原因概而言之有六:一是为经济社会所激发,重科技轻人文;二是高校对教育理念的片面性理解,重专业教育轻养成教育,重知识成长教育轻精神成长教育;三是在加强高校应用性的同时,强调社会物质生产的应用性,忽视社会精神生产的应用性;四是社会转型期所带来的几代人各阶层的价值动荡;五是忽视新媒体、自媒体对大学生的实际性影响;六是对大学生的教育是一般化普泛性的,缺乏具体的时代群体的针对性。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提出,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力举措,大学人文课程的提出,则是对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具体落实。

其实,中国高校各大学程度不同曾经开设的“大学语文”课在四十余年的演变过程中,在某个方面,是可以体现高校人文领域对上述问题的敏感与直面的。大学语文这门课,在初设之时,是作为知识补课的性质,其后或重写作能力或重知识传承几度迷茫之后,渐渐地统一于以文学文本为载体,用大学生人生成长的生长点作为关键词来设置课程结构,从而将知识形态教育转换成价值形态教育。

面对中国高校大学生人文素养有所下滑的现状,大学人文课程的开设,适逢其时,也是高校的当务之急。

第一,面对大学所有专业特别是非文学、文化传播、哲学专业的学生所开设,但它不是一门普通的课程,而应将其视为与专业教育并列的对大学生进行养成教育、人文教育的具体举措之一来定位。

第二,大学人文课程不仅仅以文学文本为载体,而且,要包括对当今大学生实际日常生活影响甚大的新媒体、自媒体之文本,包括影视文本,同时,为培养大学生的理解力,还应包括一定的哲学文本、史学文本。

第三,汲取大学语文的经验,贴近大学生这一作为从未成年人向成年人转型的人生固定阶段的实际,设置若干与大学生精神成长密切相关的价值生长点,如群己关系、理想与现实关系、性别关系、物质与精神关系、个体感性生命与群体理性规范关系等等作为关键词,以此关键词统领相应范畴形成课程体系结构。

第四,摒弃概论式教学,以文本为教学本体。文本从详略来说,可分为以原文呈现的精读文本、以节选呈现的泛读文本、以索引方式呈现的浏览文本。从文本类型来说,可分为体现关键词之价值形态的文本、对这一文本进行解读的学术文献文本、支持这一解读的理论文本或方法文本。三种类型的文本,只与精读文本相对应。无论何种文本,都应有一定量的规定,从而落实学生阅读的切实,而学术文献文本、理论或方法文本的设置,则让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第五,作业则应以授课之时的社会问题、人生问题为问题,要求学生仿照教材之各类各种文本的选择、设置,选择、设置相应的现实中及学术谱系中的各类各种文本以作为对问题发现并解决之依据,从而在社会践行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与能力,并在这种培养中,将人文素养实际地融入学生的身心。

(作者系山西大学商务学院教授)

《中国教育报》2020年11月09日第6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