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留学生频频被骗亟待构筑防火墙

发布时间:2020-12-03 作者:胡本未 来源:中国教育报

近期,教育部平安留学和中国驻外使领馆教育处(组)连续向在外留学生及其国内亲人发出安全警示,提醒留学生本人及亲属提高警惕,防止网络电信诈骗。

关于电话和网络诈骗的官方警示时常见到,只要走进银行就能收到风险提示,但是,屡屡上当受骗的人却不少,有的甚至是高级知识分子和生长于互联网时代的有良好教育经历的年轻人,比如留学生。

概括起来,留学生栽在网络诈骗上的情况不外乎这样几种情况。其一,听信为你“省钱”,代缴各种费用的话术,初期确实可以“实现”低价或者折扣的承诺,然而,陷阱早就挖好了,基本套路是“盗用信用卡”,一旦被抓获,罪名就落到了受害者头上。其二,跟国内的受害者一样,被冒充快递公司和公检法等司法机关的诈骗分子连吓带蒙骗得团团转:“自愿”把自己的身份证信息、银行卡密码、银行转账确认码等提供给网络骗子,进而造成财产损失。其三,现在的留学生早已不像父辈那代人出国留学靠在餐馆刷盘子挣辛苦钱了,体面的工作或者时髦的“海淘代购”是很多留学生的挣钱之道,于是骗子也就随之而来。其四,利用盗取的社交媒体账号信息如头像等,以留学生的朋友或者留学生的名义开始行骗,编造各种理由向留学生“借钱”或者以留学生本人的名义向留学生父母要钱。

留学生频频被骗的情况下,我们如何构筑防火墙,防止成为网络诈骗的受害者呢?首先要从思想源头上树立风险意识。凡是涉及到借钱、转账等要求,无论对方是谁,一定是不听信、不转款、再核实。核实的办法非常简单,不是在QQ、微信或者微博上私聊,而是直接拨打对方声称的那个人的电话或者直接要求与对方视频。

笔者认为,留学生家庭提前对孩子进行必要的财富管理和财产安全教育是很有必要的,这也是留学安全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不露富,不贪小便宜,了解一定的金融知识非常重要。

加强互联网隐私保护刻不容缓。这个时代,似乎人人都在提隐私保护,但是,互联网服务提供者过度获取用户信息,互联网服务的使用者也就是我们自己,却对如何真正保护自己的隐私关注不多。国家有关部门开始重视监督互联网应用收集用户信息的尺度和用途,我们自己使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时候,更应该注意自己的密码、头像、朋友圈等方面的管理,不要轻易外泄。

(作者系留学监理网总编辑)

《中国教育报》2020年12月03日第2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