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多角度探寻芬兰教育的奥秘

发布时间:2021-05-12 作者:廉世平 来源:中国教育报

据经合组织PISA测评结果显示,芬兰学生的综合素养多次位居世界前列。不仅如此,芬兰教师的“全球教育领导力、职业认同感、职业幸福感和职业忠诚度”也是世界领先的群体。原因何在?钱文丹撰写的《这就是芬兰教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一书为读者揭开了芬兰教育的神秘面纱。

书中记录了作者在芬兰生活的五年间,从一个“旁观者”到“亲历者”,从“亲历者”到“研究者”的不同身份,以一线教学现场的视角对芬兰教育进行了翔实的记录,以社会文化的视角对芬兰教育进行了解读,从时间变迁的视角对芬兰教育的改革之路进行了分析。既有对芬兰教育自由与公平的推介,也有对中国教育的优势和现存问题的清醒剖析。

专家眼中的“芬兰悖论”

芬兰学校不是在学习时间和孩子体能消耗上花费大量的精力,而是教师教得少,学校不考核、不评比,教师和学生的自主性、举一反三能力却很强。这种“少即是多”的悖论现象,被芬兰教育专家帕斯·萨尔伯格概括为“芬兰悖论”。作者反思我国的教育,“我们总是强调教师要多投入、多上课、多考评,认为如此才能让学生有更好的学习成绩,却忽略了换一种思维方式,即用‘少即是多’的教育理念来构建支持系统,从而提升教师的职业幸福感”。

芬兰人对阅读的执着由来已久,为了提高孩子的阅读能力,有些学校甚至请来陪读犬。让陪读犬倾听孩子的朗读,借以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和沟通能力,进而提高阅读能力。芬兰人爱阅读可以追溯到几百年前,据说芬兰路德教会规定,“成年人只有会识字,才能结婚”。现在,纵观芬兰的教育体系,从绘本教材的多样到图书馆普及,从倡导家庭阅读之风到崇尚全民阅读的氛围,从强调用游戏激发阅读兴趣到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环境,无不给我们以启发。

芬兰对待特殊儿童,不设置特殊教育中心,而是采用“全纳教育”。即主张让所有学生参与普通学校的各项活动,反对歧视和排斥,提倡平等和融合,让学习者能够公平地接受多样化的教育。几乎所有学生都可以在上学的某个阶段获得必要的特殊教育支持。在教育公平的理念下推行全纳教育和融合教育,就是让特殊儿童可以在主流学校的普通班级就读,普通儿童因需要某一方面的特殊支持也可以进入特殊班级或特殊小组。

好托管是公共服务

因为教育是公共事业,所以芬兰的托管是建立在以政府的政策保障和真实有效的投入为前提和基础之上的。芬兰的托管五花八门,总体来说就是“吃喝玩乐写作业”。阅读也是托管的重要室内活动,午后托管必须安排户外活动。说到底,托管的最终目的是帮家长看护孩子,旨在呵护孩子的幸福、保护孩子的健康。反观我国正在推进的课后服务活动,初衷一定是大同小异的。但是,各地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却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比如收费标准,“一校一案”就会出现同一地区因校型大小不同、学生多少的差异而形成家长交费不均的现象,家长不满意;收费标准统一,又会出现参与课后服务的教师同工不同酬的弊端,教师有意见。城乡家庭的经济状况不同,家长对课后服务的需求也不同。

最重要的是,课后服务的课程怎么开展?我们的现状是,资源丰富的城市大校,用精彩纷呈的第二课堂、特色课程吸引学生;资源匮乏、思想意识落后的边缘小城和农村学校,很多地方却把课后服务异化成了补课、提高学科成绩的舞台。我以为,这两种倾向都严重背离了国家实施课后服务的初衷。原因是多方面的,但重要的一个因素还是缘于我们的同伴竞争,缘于学业压力和升学压力,缘于“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育子观念。因为同伴竞争,因为不甘人后,使我们的家长失去了从容、失去了淡定、失去了平常心,也让我们的教育显得无所适从,更让政策利好下的课后服务,在一些地方成了烫手的山芋。

芬兰教育更多注重学生在家庭、学校、社会中的参与度。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在生活中反复动手实践。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育”。我们的学校教育,也应因地制宜地利用自身资源,多与生活相打通。比如,我校有建设完备、家长满意的师生中午全员就餐的食堂,能不能让我们的学生走进我们的厨房,让厨房的师傅指导学生学做一道菜?再比如,为了让学生热爱家乡,了解家乡的“稻文化”,我们能不能把学生领出去,看看农民种植水稻的过程?这就是贴近生活的教育。

芬兰教师的“混合式教学法”

自20世纪70年代综合学校的时代开启,芬兰的教师教育全部由研究型大学提供,小学及以上教师必须拥有硕士学位。正是这样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赋予了教师高度的教育教学自主权,高度的教育教学自主权又最大化地激发了教师的潜能和自我认同感、职业幸福感,并吸引更多的优秀学生加入到教师行列,进而形成了芬兰教育生态的良性循环。

芬兰教师并不像我们认为的那样,只使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法,他们会很灵活地运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法和“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法。而后续的研究也发现,“混合式教学法”对学生的帮助更大。芬兰的教学实践证明,只有“以教师为主导”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法同时发挥作用,真正的教育才会发生,学生的成绩也才会提高。

阅读这本书,你一定会对芬兰教育璀璨的星空心生向往。但我更希望读者会对中国教育、对我们脚下的大地充满深情。热爱,会让我们用更理性的目光去审视芬兰教育;热爱,也会让我们防止东施效颦,且不会在文化自信和教育自信的道路上故步自封、停滞不前。

(作者单位系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通河县祥顺中心校)

《中国教育报》2021年05月12日第10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