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创新传承中华文化力

发布时间:2021-06-10 作者:孙雷 高晨光 来源:中国教育报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挑战,文化是重要力量源泉。”“抗疫斗争伟大实践再次证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具有的强大精神动力,是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强大力量。”习近平总书记近年来关于文化的重要论述,往往与“力量”相伴随。

在历史长河中,中国人民创造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中华文明具有独特文化基因和自身发展历程,植根于中华大地,同世界其他文明相互交流,与时代共进步,有着旺盛生命力。一种文化形成“文化力”,展示出力场作用,是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而一经形成就具有类似遗传基因的恒久力量,可在代际的自然传承中延续。中华文化在大历史进程中经历过多次繁荣和重构,在繁荣中内化形成向心力,在重构中同化重生形成持久力,凝聚成既有向心力又有持久力的中华文化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我们生而为中国人,最根本的是我们有中国人的独特精神世界,有百姓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显示出中华文化强大的向心力和持久力。今天,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营养。我们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充分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升华。在这场抗疫斗争中,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国人民众志成城、守望互助、携手助力疫情防控,千万大学生不离家、不返校,居家自学上网课,为全民抗疫胜利作出了特殊贡献,这也是中华文化向心力与持久力的体现。

大学是传承与创新中华文化向心力与持久力的重要基地和载体,肩负着为党和国家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时代重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等,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诸多难题的重要启示,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更能为青年成长成才提供丰富滋养。大学阶段是青年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塑造的重要阶段,我们要引领青年学生深刻认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不断创新传承中华文化力。

创新传承中华文化力应在完善体制机制上下功夫。一是完善文化传承教育导学体制机制。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化、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成为创新传承中华文化力的鲜活资源。要建立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阶段完整完善的教育体系,尤其在高等教育阶段,要广泛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类课程,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积极引导大学生参与优秀传统文化志愿服务与社会实践,努力培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的维护者与传承者。二是完善文化传承守正创新体制机制。值得一提的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不意味着故步自封,闭上眼睛不看世界。对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都应该采取学习借鉴的态度,都应该积极吸纳其中的有益成分,取长补短、择善而从,不断汲取各种文明养分,使中华文化力更加强健。要在大学中营造更加开放的文化交流氛围,让师生在文化交流中拓宽国际视野,更加坚定文化定力,让中华文化在不同文化的交流交互中融合、吸收、借鉴,使文化这个上层建筑不断完善,适应不断变化着的物质基础并引领物质文明朝着正确方向发展。

创新传承中华文化力应把握好创新与传承的关系。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我们既不能片面地讲厚古薄今,也不能片面地讲厚今薄古,而是要本着科学的态度,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既要引领青年学生深刻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高度契合性,又要清醒地辨别传统文化与现代化进程不相适宜的部分,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要培养大学生成熟的、理性的文化判断与鉴别能力,敢于、勇于、善于与时俱进推动自我革新,既要不断吸取外来文化有益的部分,也要自觉抵御外来腐朽文化的侵蚀。要培养大学生对当下文化的清晰认识,深刻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差异和融合关系、传承与创新关系、核心与外围关系,进而准确把握当下文化创新的实质内涵。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我们要充分认识并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建成文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起更加磅礴的力量。

(作者单位系东北大学。孙雷系东北大学副校长、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教育报》2021年06月10日第5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