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四史”素养是师德的核心要义

发布时间:2021-06-18 作者:严欣斌 来源:中国教育报

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在教育系统开展师德专题教育的通知》,要求将“四史”学习作为广大教师思想政治“必修课”,结合建党百年系列庆祝活动,以党史学习教育为主线,强化“四史”学习教育。

将“四史”学习纳入师德建设主题,提升广大教师的“四史”素养,是践行学史崇德的重要举措,意义重大而深远。

师德是深厚的知识修养和文化品位的体现,教师要做到正人先正己、律人先律己,学生才能“亲其师,信其道;尊其师,奉其教;敬其师,效其行”。良好的政治素养是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的方向导航,正确的理想信念是教书育人、播种未来的指路明灯。教师对学生的影响,离不开其为人处世所持的价值观,一个教师如果在是非、曲直、善恶、义利、得失等方面的价值判断和取舍上有问题,必然会误导学生。

教师的“四史”素养是通过“四史”学习教育逐步形成的正确历史观、价值观,是“四史”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政治认同和家国情怀等。

唯物史观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唯物史观是我们共产党人认识把握历史的根本方法。如果历史观错误,不仅达不到学习教育的目的,反倒会南辕北辙、走入误区。”时空观念是在特定的时空框架中对历史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历史解释是以史料实证为依据,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政治认同是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四个自信”,对国家和民族有高度的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家国情怀是指学习和探究“四史”应具有价值关怀,充满人文情怀并关注现实问题,以服务于国家强盛、民族自强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为使命。

好教师心中要有国家和民族,要明确意识到肩负的国家使命和社会责任。面向广大教师开展以党史学习教育为重点的“四史”学习教育活动,引导广大教师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涵养高尚师德,是新时代加强和改进师德师风建设的必修课。中小学教师应以“四史”学习教育活动为契机,对照要求发现不足,不断提升“四史”素养,夯实师德基石,通过言传与身教,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

(作者单位系华南理工大学附属中学)

《中国教育报》2021年06月18日第5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