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农村是青年学生建功立业的大舞台

发布时间:2021-06-22 作者:郭立场 来源:中国教育报

北京市2021年招聘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从事支农工作近日启动,计划招聘508人。记者从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获悉,本次招聘旨在为基层输送和培养青年人才,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创业,着力打造一批扎根乡土的农村公共管理服务人才队伍,助推乡村振兴。任满一个合同期且考核合格的,颁发《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服务证书》,享受国家及北京市相关优惠政策。

《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指出,要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要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推动乡村人才振兴,让各类人才在乡村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要建立健全激励机制,研究制定完善相关政策措施和管理办法,鼓励社会人才投身乡村建设。要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引导和支持企业家、党政干部、专家学者、医生教师、规划师、建筑师、律师、技能人才等,通过下乡担任志愿者、投资兴业、行医办学、捐资捐物、法律服务等方式服务乡村振兴事业,允许符合要求的公职人员回乡任职。乡村振兴尤其缺乏人才,必须加大人才支撑,加大建设农村专业人才队伍的力度,发挥广大科技人才在乡村振兴中的支撑作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高度重视打破农村人才瓶颈,汇聚整个社会的力量,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人力资本是最需要开发的关键因素,要培养出更多数量的乡村振兴人才,要聚天下人才而用之。

近年来,中央及有关部门制定出台了一系列促进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政策措施,但高校毕业生就业仍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广大基层特别是农村还存在人才匮乏的状况。北京市招聘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从事支农工作,以此招揽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建功立业,进而强化农村发展的内生动力,其探索实践无疑具有重要的样本意义和启示意义。

着力推进大学生到基层就业,是破解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重要举措,在有效缓解就业压力的同时,还能为乡村振兴提供更多智力支撑和人才支撑,可谓一举两得。需要指出的是,用才留才远比引才聚才更重要。如果说引才聚才体现为一种价值观,那么如何用才留才更考验政治智慧。

创造什么样的环境,提供什么样的条件,让高校毕业生在农村扎根,并让他们发挥更大的作用,而不是成为匆匆的过客,是值得深思的问题。应该看到,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还面临着角色定位模糊、专业技能偏离、经济待遇偏低、留任时间不长、安置退出不明等问题。而相比城市较为发达的产业体系、完善的交通设施、舒适的居住环境等,一些基层人力、物力、财力资源相对有限,就业环境不佳、就业资源短缺等往往是影响大学生基层就业选择的客观因素。

要突破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的困境,除了制定出台大学生基层就业优惠政策,进一步畅通基层就业渠道外,尤其需要注重基层就业环境建设,丰富基层就业资源,完善公共服务,展现出有别于大中城市的优良环境和机遇,让大学生看到自己学以致用的空间,进而激发他们到基层就业的主观能动性。政府相关部门要形成系统化的工作长效机制和需求保障机制,从选拔任用机制、考核奖惩机制、培养教育机制和基层民主建设环节等方面,不断调整完善相关政策保障基层就业大学生的权益,促使他们真正“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流得动”。

此外,要加强大学生基层就业的针对性,招录与岗位匹配的大学生,确保大学生在基层学有所用、干出实效,防止人才浪费。唯有营造大学生愿意投身基层的社会氛围,稳定他们的就业情绪和心理,才能使大学生更好地扎根基层、服务群众,从而带动基层发展,推进社会进步,使大学生基层就业机制真正落地见效。

农村天地广阔,大有可为,是青年学生建功立业的大舞台。到农村去,到基层去,是大学生在新形势下放飞梦想的一种选择。高校则应积极配合相关部门,强化对大学生的宣传和动员工作,结合现实国情、国家制度、文化传统等多方面丰富育人载体,鼓励大学生将个人抱负与国家命运相结合,将个人的梦想融入中国梦之中。

如何才能快乐地工作生活且富有成效地度过一生?青年马克思的回答是,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照此逻辑,无论从事何种行业,能让自己投入全部热忱的事业,也许就是幸福人生的选项。

让理想之光照进现实,需要正确的自我认知和自我发现,需要在实践锻炼中逐步成长。作为就业的主体,青年大学生既要志存高远,又要立足平实,在职业探索中充分考虑国家未来发展需要,将泛化的选择具体化为与国家利益相一致的职业选择,主动到基层一线去工作,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当然,大学生基层就业不应盲目而为,应当形成对基层就业客观理性的认知,结合实际作出务实的基层就业选择。

(作者系信阳师范学院副教授)

《中国教育报》2021年06月22日第2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