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书记说】
延安精神培育了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要坚持不懈用延安精神教育广大党员、干部,用以滋养初心、淬炼灵魂,从中汲取信仰的力量、查找党性的差距、校准前进的方向。
——2020年4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工作时的讲话
【精神阐释】
延安精神的内涵
延安精神是老一辈革命家和老一代共产党人在延安时期留下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
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是延安精神的灵魂。1938年4月1日,毛泽东在陕北公学第二期开学典礼大会上指出,共产党有一个“全国人民都以为是好”的政治方向,那就是“打倒帝国主义,完成民主政治”,民主政治建立以后,“还有一个方向,就是社会主义的理想”。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延安精神的精髓。长征落脚陕北稳定后,毛泽东在用哲学思考、认识中国革命时指出:“实践是发展的,理论也应是发展的。”“实事求是”概念的使用与普及也由此产生。延安时期,毛泽东发现,“左”和右看起来是两个极端,实际上又是两极相通,它们的思想根源都是背离实事求是的主观主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使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成为可能。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是延安精神的核心。中国共产党的为人民服务,不是三心二意的,也不是半心半意的,而是全心全意的。1940年2月1日,毛泽东在延安民众大会上指出:“这里一没有贪官污吏,二没有土豪劣绅,三没有赌博,四没有娼妓,五没有小老婆,六没有叫花子,七没有结党营私之徒,八没有萎靡不振之气,九没有人吃摩擦饭,十没有人发国难财。”这既是对延安时期共产党人领导形成的社会新风尚的生动概括,也是对共产党人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群众路线的深刻总结。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是延安精神的显著特征。面对1940年至1941年陕甘宁边区出现的空前的财政经济危机,中国共产党人开展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大生产运动。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等中央领导同志亲自动手开荒种菜,学习纺纱,成为生产劳动第一线的奋斗者。边区人民群众和部队、机关、学校全体人员,用劳模运动、生产竞赛等形式不断推动大生产运动,从而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
【教育奉献】
马克思主义教育造就革命先锋队
1935年11月,刚在陕北落脚的中共中央在瓦窑堡恢复了中央党校的建制,随后又创办了红军大学。1937年1月后,中共中央又在延安及周边地区,创办了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以下简称“抗大”)、陕北公学、延安大学等30余所干部学校。
这些干部学校,虽然教育对象有所侧重和不同,但是在全民族抗战的历史背景下,人才培养的目标无疑是相同的。1937年10月23日,毛泽东在陕北公学成立与开学的纪念题词中指出:“要造就一大批人,这些人是革命的先锋队。”毛泽东的题词为干部学校的培养目标指明了方向,成为延安时期干部学校马克思主义教育的根本遵循。
有着正确的指导思想、崇高的育人目标以及科学的教育原则,延安时期干部学校在马克思主义教育方面发挥了重大的历史作用。
一是培养了一批为民族解放、人民幸福不断奋斗的筑梦者,为中国革命事业、边区的建设和新中国的建设作出重要贡献。据不完全统计,抗大总校共办了8期,培养干部29072人。抗大的12所分校和6所陆军中学,则培养了20余万名军政干部。陕北公学先后培养了13000多名革命干部。延安大学在抗日战争时期培养专业人才1万多名,1945年8月至1949年7月培养专业人才5000多名。马列学院从创立到改组,前后共招收学员约八九百人。中国女子大学先后毕业12个班,培养了近2000名妇女干部。边区党校从1937年9月成立到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共培养训练干部达3700多人。
二是初步奠定了学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树立起了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成为其革命、建设和工作、生活的指导思想与方法基础。延安整风运动开始后,为使学生“活泼地运用马列主义”“应付这个革命的时代”,干部学校教育方针规定:“第一,必须使学生学会区别马列主义的字句与马列主义的实质;第二,必须使学生领会这种实质;第三,必须使学生学会善于应用这种实质于中国的具体环境,而抛开一切形式的空洞的学习。”这对干部学校学生树立无产阶级世界观产生了决定性影响。
三是这些学生来自五湖四海,毕业后又走向五湖四海,同时也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方法,把延安的革命精神和优良作风传播到了五湖四海。延安干部学校毕业学生去向大致有四个方面:敌后、陕甘宁边区、大后方和海外。他们有着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共产主义、社会主义信念,有着为中华民族走向独立抛头颅洒热血的勇气,有着为中国人民全心全意服务的宗旨意识,有着杨树的灵活性和松树的坚定性,他们成为一面面高扬的旗帜,成为那个时代的筑梦者。
四是在事实上形成了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高等教育的成熟与鼎盛时期,走出了一条党办高等教育的“延安道路”。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创办的高等教育,为办中国式的社会主义大学进行了有益的不可或缺的探索。当时的高等教育呈现出如下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民族解放事业服务的教育方向,始终服务于党的中心工作的办学定位,德才兼备的培养目标,学以致用的教育理念,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办学精神,以及始终坚持为党的事业、边区建设培育人才的目标。
(作者系延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中国教育报》2021年07月01日第64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