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以生为本评价教师 解开“五唯”紧箍咒

发布时间:2021-09-27 作者:刘洪 来源:中国教育报

教育评价是一项历史性、世界级难题,近年来,“五唯”(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似乎越“克”越“多”,“清”了又“长”,其顽瘴痼疾可见一斑。对此,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这是新中国第一个针对教育评价的文件。该文件提出了以党委和政府、学校、教师、学生、用人单位五类主体为抓手,构建分类分层的评价体系,到2035年形成富有时代特征、彰显中国特色、体现世界水平的教育评价体系。

“五唯”要清理,但如果这五项内容都被彻底清除了,势必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不管是论文、职称,还是文凭、奖项,都是支撑一个学校、一门学科的主要因素。这就是为什么上级的文件传达了,评价标准也修改了,但教师们在各种评价中,仍然要靠这“五项内容”。从管理者到实施者不免产生如下困惑:如果不刷论文,不比项目,不算经费,评价什么?离开了这些内容,学科建设、学位点设立的标准是什么?这就是10多年来“五唯”越“克”越多的深厚根源,也是最棘手的难题。只有挖出“五唯之根”,才能“切实清理”。

有学者认为,“五唯”的弊病在于“唯”,导致了极端和片面。有一定道理,但未触及“五唯”的根本,即教育的初心。教育——不管哪一级,其根本就是立德树人。但“五唯”只评价教师,不评价学生,(或学生只占很少的一部分)。加之,2000年后强化了高校绩效评价。而“五唯”的量化、刚性、统一的特质,让管理者与被管理者都处于貌似“公平”“公正”“易操作”的层面,形成了“论文看核刊、项目算大小、经费得多少”的评价体系,导致了教师们看重科研,应付教学。师生之间只是“讲与听”的关系,教师对学生基本上是“三不”状态(不认识、不了解、不知情)。造成有的老师“认认真真培养自己,稀里糊涂培养学生”。

《总体方案》的颁布,击中了问题要害。就教师评价来说,还可以进一步细化。可以由单一地评价教师本人的科研水平,改为评价其所教的学生的科研水平。具体来说,评价的权重教师个人占1/3,所教学生占2/3。建立一套以“学生成长为主、教师指导为辅”的评价机制,在这种机制里,教师的水平体现在他所指导的学生成长的速度和幅度上。

如何构建科学有效的评价机制,首先要明确教师的主要任务是课程思政、立德树人。只有熟悉学生,才能因材施教,有效地引导学生。现行对教师的各项评价使得教师在立德树人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难以施展和体现。对教师立德树人的评价可从最简单的“熟悉学生”入手,任课教师期末对上过课的班级,要达到“闻声知人”的程度。只有熟悉学生,才能作出有针对性、有价值的引导,才能对学生的成长给予及时的帮助,课程思政、立德树人才能落到实处。

其次,必须要改变“五唯”的评价主体。在新的评价体系里,唱主角的是学生,不是教师个人;学生从边缘走向中心、从幕后走到台前。决定教师水平的是他所指导的学生发表的论文、主持完成的项目,以及所获得的奖项等。比如教师指导的学生达到了省级水平的,可以晋升副高,达到了国家级水平的,可以评正高。对学科评估、学位点建设等,也以此类推。如此一来,人才评价、学科评估和学位建设的“指挥棒”与教书育人的初心的契合度更高,真正做到“以本为本”“认认真真培养学生”。

再其次,必须落实生师比,实行本科生导师制。早在2004年,教育部就对不同专业的生师比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如果生师比过高,教师根本无法做到精心培养学生,只能是大水漫灌,一群一群地“放养”。本科生导师制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对学生实施因材施教和个性化培养,形成立德树人的良好氛围。如此,教师才会将学生的培养与自己的成长融合起来,真正与学生同呼吸共命运,点亮学生的理想之灯,照亮自己的前行之路。

清理“五唯”是破,《总体方案》是立。破立并举方能让高校评价体系回归教育初心,回归教育本质。从体制机制上构建学生成才、教师成长、学科建立、学位健全的大环境,四位一体形成共鸣,奏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强音,形成既符合人才成长规律,又符合国情的人才评价机制。

(作者单位系广西大学)

《中国教育报》2021年09月27日第3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