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名校长工作室:校长成长“尖兵排”

发布时间:2021-10-13 作者:严华银 来源:中国教育报

■聚焦名校长工作室(上)

【编者按】

名校长工作室作为校长培养的新平台和载体,近年来从全国层面到各地都在进行尝试,积累了经验的同时,也遇到一些困难和挑战。本刊推出“聚焦名校长工作室”系列,分上下两篇,探讨名校长工作室的功能价值及其实现路径。本期刊发上篇,关注名校长工作室模式在培养教育家型校长上独特的价值和作用。

长期以来,我国的名校长队伍建设采取教育行政统筹管理、师范院校和专业机构参与的模式,通过相关基地和专家团队培养,形成了一定规模,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但因为种种主客观因素制约,校长培养和培训一直没有形成包括专业院系、专业课程、专业教师在内的专业培养体系。因此,有人说,尽管我国中小学校长有专业标准,却未有专业培养。但事实是,在校长成长的过程中,从来也没有缺少过教育行政和专门机构的培训与培养。问题出在哪?

在我看来,第一,从培训整体上来看,从国家层面到省、市、县(区)各级各类培训,没有十分严格的界限,按照相关文件中设定的校长发展的四个阶段——合格校长、骨干校长、卓越校长、教育家型校长,各阶段校长究竟由谁来培养和培训,各级培训机构没有明确分工。教育部从2015年启动教育家型校长培养工程,但几乎同时,全国不少省市县也在做着类似工程。第二,从培训课程上来看,时间地点,培训者、专家及其团队,内容和形式,评价标准和评价方式,各行其是的多,科学规范的少。虽然这是一种探索,可以促进百花齐放,但存在课程的非专业性问题。第三,从培训内容上来看,偏重理论,不是否定理论对于实践的指导作用,相反,对名校长而言理论的指导更为重要。问题是,将教育实践者作为研究者和理论专家来培养,有悖培养的初衷。例如,要求教育实践者在数年时间里做单一、务虚的课题研究,或者每每集中,安排连篇累牍的理论报告,完全是传统培养教育博士的模式,其常见的结果可能会导致一些校长思维理性和实践自信的丧失。

处在社会转型倒逼教育转型这一特殊时期的优秀校长,最需要探寻教育价值,追求教育正道,修炼理性人格,培养经验质感,升华情怀和境界,凝练个性和思想。究竟用什么方式和路径实现上述功能与价值?最近十年,笔者以管理和研究者的身份、以专家和首席专家的身份,全程参与两届教育部名校长领航工程,参与江苏和全国多地教育家型校长培养工程。在此过程中,笔者越来越感受到,与传统的班级教学、专家讲座、典范观摩、论文写作等培养相比,名校长工作室在培养教育家型校长方面存有独特优势、价值和魅力,很有成效。

为什么这么说?我们可以先从传统的木匠行当说起。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木匠行当里很少看到师傅专门拿出时间给徒弟上课、教学、辅导,可数年之后,大多数徒弟都会圆满出师,开始独当一面的木工生涯。何以至此?这是因为,徒弟始终在工作情境中学习,在实操中摔打磨炼。这种“工作坊”式的教育方式,与情境学习理论、杜威的教育及生活观、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观如出一辙,是一种在各行各业都被反复证明的高效培养模式。

教育部从2015年启动的名校长领航工程,实际采用的也是类似模式。以第一期领航工程为例,全国遴选8家优秀基地承办,每个基地设一位首席专家,另配一到两人组成管理团队,为每位学员配备一位实践导师和一位理论导师。在管理团队的部署、管理和协调下,首席专家率领专家团队通过为期三年的活动,引领学员校长一步步走向完善、走向成熟,有效增强校长的治校办学实际操作能力,最终达成培养目标,走向教育家型校长。

名校长工作室要想顺利实现培养目标,其自身的建设至关重要。梳理和总结教育部领航工程和各地名校长工作室建设,我认为需要重点把握如下四点:

一是卓越的首席主持。木工带徒的成功,关键在师傅,所谓“名师出高徒”。从领航工程和各地名校长工作室的建设成效看,首席专家或者主持人的素质是工作室成败的核心和决定因素。谁能胜任首席专家或者主持人、组长的工作呢?我认为一类是具有丰厚的教育功德,同时兼具教育理性和理论素养的教育实践家;一类是具有丰厚教育理论素养,同时对办学和学校管理工作有精深了解和精准把握的教育理论家。但实际上,要求一名教育工作者真正能够“两美兼具”很难,因而这样的专家往往“一将难求”。回顾名校长工作室的经验,教育实践家型的主持人,其工作开展得更贴地、更务实,更利于校长们转化为实践,也更受欢迎。而为弥补自身理论素养之不足,很多主持人会聘请院校理论专家加盟,构建实践与理论导师并重的指导团队。也就是说,用卓有建树的名校长来培养名校长,如同高明的木工师傅带徒传艺,是一种真正的传承。对主持人而言,与优秀者结伴而行,教学相长,也是自己实现进步和发展的过程。

二是层递的学员团队。校长学员作为工作室发展的主体,能否与主持人发生“共振”非常重要。所以,在很多地区,名校长工作室的主持人确定后,教育行政部门往往邀请主持人参与学员的遴选工作,在双方充分了解的基础上,采用互选机制,自由组合成队,就是为了充分发挥双方的主观能动性。不仅如此,教育部名校长领航工程要求其学员所在的省教育厅为其选配10名左右的优秀校长作为成员,组建名校长工作室,该学员不仅接受教育部名校长领航工程的培养,又通过组建自己的工作室,领航省内的优秀校长,进一步形成辐射效应,学以致用,培训效果立竿见影。

三是一致的发展目标。一般名校长的培养时间为三年,对校长学员进行了解、评估,并恰当定位,是至关重要的工作。知道从哪里启程,才可以知道在某一时段能攀登到什么样的终点。骨干校长要努力成长为卓越校长,卓越校长则要向教育家型校长发展。经过多年培训实践,笔者最深的体会是,校长的发展目标一定要确定为“双主体发展”,即校长与所在学校共同发展、校长卓越与学校卓越必须双轮驱动。这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只会夸夸其谈的空头理论家的出现。就主持人而言,必须自始至终牢牢把握培养实干型教育家的工作室定位。

四是严谨的学习计划。优秀校长除了实践能力,还需具备精神、人格等综合素养,还需发展理性思维,为逐渐形成富于个性的教育思想打下基础。这仅仅靠随机操作、反复历练又是远远不够的。在发展目标确立之后,主持人需与所有校长学员一起精心研制三年发展计划。其中有几个关键点必须十分明确,安排到位。一是明确三年中一以贯之的核心工作。比如读什么书,写多少心得,开几次读书报告会;比如诊断学校,诊断多少次,去哪些学校,每次重点解决什么问题。二是明确三年中每一次活动的时间、地点、活动主题、内容和形式,这实际上是建立工作室成员间的约束机制。三是加强工作室内部组织的建设,要有严格的纪律要求,加之教育行政部门对校长的年度考核和总结评价,共同成为工作室运行的制度保障,保证培养目标的实现。

(作者系全国中小学校长和幼儿园园长培训专家工作组专家,江苏省教师培训中心、教育行政干部培训中心教授)

《中国教育报》2021年10月13日第5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