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心理疏导让学生在明亮里放歌

发布时间:2021-12-02 作者:李积伟 来源:中国教育报

近年来,心理疏导和人文关怀逐渐被纳入思想政治教育范畴,学界加强了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方面的研究。加强以人为本的心理疏导教育范式建构,有助于构建起有效的心理疏导机制,让思想政治教育发挥出更大价值和作用。

树立以人为本的心理疏导理念

教育的根本目标在于立德树人,人既是教育理念的出发点,也是思政教育的落脚点。心理疏导理念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既是对马克思主义“人的需要就是人的本性”思想的秉承,也是对当代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遵循。

首先,要以满足学生的全面发展需求为基本教育取向。学生心理状态是学生现实需求的映射,学生心态出现波动,其根源在于学生现实需求的满足受到一定阻碍。要做好学生心理疏导,必须着眼于学生的现实需要,而学生的现实需要则涉及学生现实生活的全维度,而非单方面的心理问题。着眼于学生主观需求与客观现实的矛盾性,既要从学生主观角度来帮助学生认识其需求的合理性和层级性,也要从客观现实角度来帮助学生进行理性判断,使学生能够自我调和主客矛盾,找到心理平衡,从理性和情感两方面都能接受,过去的心理困扰源自一种认识偏差、心理失落,要从这种误区中走出来,在明亮里活着,积极面对人生路上的烦恼和挫折。

其次,要辩证认识师生关系。教师与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具有平等的地位。维护学生基本权益、尊重学生人格主体性,是心理疏导工作得以有效实施的前提。教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具有主导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具有主体性,要坚持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思想政治教育离不开教师的主导,同时要加大对学生认知规律与接受特点的研究,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同时也要认识到,如果教师能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学生自然会在教师润物无声的言传身教中,习得为学、为事、为人的风范,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最后,要强调价值理性在心育中的核心倾向。传统教育着眼于学生的知识累积,教育实践成效倾向于工具理性意义。为了从根本上实现对人才的综合培养,满足学生全面成长的现实需求,需要从心理维度培育学生认识自我、认识世界以及认识主客关系的能力,从而形塑学生人格修养,涵养学生道德品格。培育价值理性,能够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奠定坚实基础。

重构以人为本的心理疏导内容

新时代受教育者的发展需求,要求心理疏导内容结构不断优化。

首先,将思想政治教育位居于心理疏导顶层。思想活动是心理活动的高阶形态,调整心理活动状态的落脚点在于让学生在情感认同、思想认同中自然而然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政治观念,心理疏导内容架构的框定须以正确的政治观念和价值导向为基准。

其次,心育与德育并重。心理疏导内容的建构离不开道德观念的导引,道德品质的培育也离不开健康心理的支撑。将社会道德规范作为一种衡量标准纳入心理疏导,能够更加有效地对心理问题进行揭示和解释,将文化内容嵌入心理疏导实践,则能够增强心理疏导内容的穿透力和柔韧性。学生作为心理疏导教育对象并非是理论层面的问题主体,而是一个具有情感能力的人,能够通过一系列判断、反思认清过去,直面未来。心育结合德育内容,能够激发学生潜在的自愈能力,从根本上激活学生反省自我、修正自我的情感力,进而强化心理疏导实效。

最后,夯实人文关怀在心理疏导内容中的基础性地位。心理疏导内容并非简单的学理知识,而是体现着对学生的一种人文关怀,要使学生在接受内容的同时,获得一种正向情感体验和心理感受,进而帮助学生从精神层面更加透彻地认识理性的价值观念,切实将知识内容转化为一种正能量,树立健全人格和正向心理品格。这种具备人文关怀的心理疏导内容,能够将心理学内容、教育学内容和伦理学内容转化为具有温度的正向能量,最终引导学生养成优秀的人格素养。

贯彻以人为本的心理疏导方法

以满足学生全面发展需求为目标而建构的心理疏导方法论,能够更加适切学生成德成才需求,也更能够匹配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现实需要。

首先,增强师生双向沟通。教师在心理疏导实践过程中发挥着支配作用,是最终解决问题的主要驱动者,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则直接影响着心理疏导工作的实效。教师应营造出一个心理安全环境,鼓励学生主动触发潜在问题,自觉配合教师开展心理疏导工作。师生之间诚挚而深切的沟通互动,不仅能够保证心理疏导策略得到有效实施,也能够显著排解学生负面情绪,消除学生与教师、学生主观与客观之间的隔阂。

其次,强化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性。传统的心理辅导工作过于强调“说教”作用,使教师和学生均局限于理论范畴,而当下,为了学生全面成长需要,要将心理疏导工作重心向实践倾斜,让心理疏导理论与实践在火热的生活和真实的世界中实现有机统一。以人为本就是更重视人的社会属性,将学生的个人问题回归到社会现实层面,强调通过社会实践锻炼来解决个人心理问题。可增设集体性社会活动项目,打造更加积极的融入性社会环境,在实际历练过程中使学生经验内化、知识外化、人格正化。

最后,提高环境的亲和力和人文性。环境直接影响受教育者心理变化,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效果会受到环境的影响。在建构教育范式中,需要关注人文性环境建设,打造良好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氛围,增加环境的人文感染力,让受教育者在环境的熏染下,提升自身思想道德素养,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心理影响。此外,在建设人文性环境的同时,需要营造积极向上、和谐平等的教育疏导氛围,提高人文约束力,这样有助于降低受教育者心理压力,让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效果达到最佳。

(作者单位系西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兰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中国教育报》2021年12月02日第8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