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走好小学第一步

——读《给一年级家长的建议》

发布时间:2022-10-26 作者:李镇西 来源:中国教育报

面对孩子的教育,家长们普遍感到焦虑。表面看,这些焦虑来自压力,其实很多时候,来自家长的束手无策。面对棘手的问题,如果家长知道该怎么办,再大的困难也不会焦虑;而一旦缺乏智慧,再小的问题都会令人焦灼不安。比如对许多孩子刚上小学一年级的家长来说,孩子可能还沉浸在刚入学的兴奋之中,可父母却开始焦虑了:孩子写作业时家长究竟需不需要陪?孩子为什么那么磨蹭?孩子的缺点为什么屡教不改?究竟该不该给孩子报周末班?孩子不喜欢老师怎么办?如何与老师沟通?……笔者最近读到一本书《给一年级家长的建议》,能帮助家长解决以上这些困惑。作者郭文红是一位有着30年教龄的小学教师,她写这本书与其说是为了解答家长的困惑,不如说是为了减轻孩子的痛苦。她深知,如果家长不懂教育,孩子在成长路上会吃很多苦。

坦率地说,现在谈家庭教育的书的确不少,但大多停留在“爱”“理解”“尊重”等老生常谈的理念上。不是说这些理念不对,恰恰相反,这些理念都涉及教育的本质,但对许多家长来说,他们需要的不仅是理念,还要有专业的指导。本书作者不是抽象地谈爱与尊重,而是依据教育本身的特点与儿童心理发育和发展的规律,结合生活中常见的问题给家长以具体指导。比如,犯错的孩子总是喜欢说“不是我”,有的家长总认为这是孩子“撒谎”“不诚实”,于是更严厉地打骂孩子以纠正其“坏习惯”。在本书中,郭文红老师先从生物出发,介绍生物趋利避害的本能,然后讲到心理学上人“逃离危险”的本能行为,进而分析孩子之所以犯错后会感到“危险”,根源还是在于家长的教育方式。而要避免孩子犯错后总是说“不是我”,其实很简单,就是让孩子觉得有安全感。在此基础上,作者给家长提出了四条建议:要有稳定的情绪,对孩子的行为予以积极的解释,要合理引导孩子的行为,严格的规范要求必不可少。

家庭教育是一门科学,但“科学”并不意味着晦涩难懂,关键是怎样表达和传播有关的科学。毫无疑问,这本有关家庭教育的指导手册蕴含着家庭教育所需要的教育学、心理学、脑科学乃至行为科学等一系列科学理论,而且文字平易、通俗易懂。比如,有人问:“儿童为什么会变得懒惰?”作者先简要引用了著名心理学家阿德勒的相关理论,然后用大白话解释道:“‘懒惰’有可能正是儿童追求卓越的一种方式,因为懒惰的孩子不用承担别人对自己的期望。在某种程度上,他也不一定要实现这些愿望,由于没有努力,因此我们可能认为他是一种疏忽、懒惰的态度,由此成功地将自己置于聚光灯下,引起父母、老师对其必要的关注——通过懒惰让自己被别人关注。”作者进一步分析儿童为何变得“懒惰”。她非常简洁地概括:“无能始于无助,无助加重无能,无能催生懒惰,懒惰掩盖无能。”在此基础上,再给家长提出合理而又可行的建议。理念蕴于案例,案例说明理念,既高屋建瓴,又平易近人。所以有读者在网上评论这本书:“一翻开就读进去了,并情不自禁一气呵成读完。”

每个家长都是教育者,因为所有孩子的父母都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也是陪伴终身的教师。但每一位家长并不一定都是专业的教育从业者,所以提供给他们的教育科普读物,就应该既浅显又深刻。用特级教师吴正宪的话来说,就是“既好吃又有营养”。“为什么有些孩子总是不能遵守规则?”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很可能是“孩子小,还不懂规则,因而缺乏规则意识”,那怎么办呢?无非就是“反复强调”“严格要求”“奖惩分明”“养成习惯”之类的“建议”。郭文红老师又是怎么回答的呢?她引用一只猴子用手表的故事,一只猴子因为捡到一块手表而威望大增当上了猴王,然后它又捡到了两块手表,但当它拥有了三块手表后,却因三块手表各自的时间不同而不知所措,于是威望大降。郭老师由此谈到“手表定律”:只有一块手表,可以知道时间;拥有两块以上的手表并不能告诉一个人更准确的时间。所以,每个人都不能同时挑选两种不同的行为准则或价值观念,否则人的行为将陷于混乱。所以,小孩子相当于森林中那只猴子,身边成年人的行为准则相当于孩子身边的一块块手表,如果这些“手表”的时间不一致,孩子的认知必然发生混乱。作者就是这样在娓娓诉说中,把家庭教育的基本常识讲得通透清澈。

本书作者郭文红并不是一位专门从事研究的学者或教授,而是一位始终站在小学讲台上的教师,这不但让她给家长们的一条条建议都贴近每一个孩子,具体而实在,而且让她的表达充满一种真诚的情感。这种“充满”不是作者刻意为之,而是情不自禁。郭老师有爱心,有智慧,有童心。她特别善于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他们,倾听他们,进而引导他们。她教过的一届又一届学生,毕业时都舍不得离开她。有一年毕业前,郭老师带着孩子们去公园搞最后一次活动,孩子们想到要离开郭老师了,想亲手给她做一份礼物。于是,他们拿出随身所带的糖果、饼干、巧克力等零食,在草坪上精心摆出“精忠报郭”四个大字。家长也对郭老师感激不已。一个有生理缺陷的孩子终于顺利地小学毕业后,父母写来6000多字的长信感谢郭老师:“一个好老师就像指南针,在沙漠里给你指引方向,让你找到希望,找到光明,找到自信。”

在这本书的字里行间,郭老师不是“客观”“冷静”地讲教育,而是饱含深情地谈孩子。所以,这本书一出版便受到家长的追捧,也得到许多教育专家的高度评价。新教育实验发起人朱永新教授撰文说:“这本书针对小学生常见的各种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帮助父母了解素养时代应该做好哪些入学准备,研究了优秀孩子的家庭教育秘诀,以及如何帮助孩子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有着30年教龄的郭老师,把自己丰富的经验与父母分享,帮助他们和孩子一起顺利度过一年级这一重要的人生开端。”

(作者系新教育研究院院长)

《中国教育报》2022年10月26日第10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