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推动教育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发布时间:2022-11-01 作者: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机制工作二处处长 陈滔伟 来源:中国教育报

党的二十大报告在3个部分提及“人类命运共同体”,其一是在总结新时代10年的伟大变革时提到“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其二是在阐释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时提到“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其三是围绕“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全面介绍了中国共产党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政治主张。

一是深刻认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意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总书记针对“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如何建设这个世界”等关乎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课题所提出的解决方案,旨在通过对话协商、共建共享、合作共赢、交流互鉴、绿色低碳的方式,为全人类建设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放性、发展性的理论品格,体现了中国致力于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的崇高目标,体现了中国将自身发展同世界共同发展相统一的全球视野、世界胸怀和责任担当。

二是深刻认识人文交流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中的基础性作用。中外人文交流是党和国家对外工作的重要部分,是夯实中外关系社会民意基础、提高我国对外开放水平的重要途径,在党和国家对外工作中具有基础性和长效性作用。站在新征程上,应继续发挥中外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的示范引领作用,调动各类主体的积极性,通过“互联网+”等多种人文交流方式,有效带动实施各领域各行业人文交流项目,持续提升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推动人文交流与合作理念深入人心,打造具有国际知名度和全球影响力的活动品牌,夯实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根基。

三是深刻认识教育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中的桥梁作用。教育事关国家发展和民族未来,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为人文交流各领域发展乃至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各级各类学校是“人”与“文”的聚集地、思想的交汇区、知识和文化的交换场、创新的策源地,同样也是人文红利的生发地,在中外人文交流工作中具有天然的独特优势。站在新征程上,应坚持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挥学校主体作用,通过开展教育国际合作与人文交流,统筹国际国内两种资源,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且具有国际视野的新时代青少年和中外人文交流使者。

《中国教育报》2022年11月01日第10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