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创新模式让资助有精度更有温度

发布时间:2022-12-09 作者:钟焦平 来源:中国教育报

■编辑部评论

  近日,湖北武汉,一名武汉大学学子发帖分享称,因为自己不怎么消费校园卡,学校了解到其生活可能存在困难,于是给其发放了100元补贴,还收到了“不要有顾虑,学校会保护你的隐私”的暖心短信。学校用心关怀学生,不仅关注到学生的物质需求,还照顾到学生的自尊心,这一做法值得称赞。

“我自己也想像他们一样,照亮哪怕其他一个人也好。”去年,一名曾接受过资助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了4个孩子的故事同样受到了广泛关注,这名经济困难学生每月只花400元,即使省吃俭用也要尽己所能地帮助他人,“因为自己淋过雨,所以总想为别人撑把伞”。教育是爱的传递,资助是手段,助力学生有爱的成长才是最终的落脚点,因此,要不断创新资助模式,照亮更多经济困难学生前行的道路。

创新资助模式要用好数字化手段,精准规范“找到”经济困难学生。近年来,各地教育部门和多所学校通过加强协同联动、利用数字化手段,更加精准定位到资助对象,让资助从学生“难以启齿”到“自动上门”,让真正有需要的学生得到帮助。例如,陕西省教育厅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确保对象全精准、资助最优先、过程可查询、结果可确认,坚持把学生资助与大数据应用相结合,整合多部门数据信息,实现全省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全覆盖、全流程的精准资助和精准管理;武汉大学学生工作部协同学校信息中心建立经济困难学生数据模型,利用信息化技术开展数据分析,进行点对点帮扶……这些有力举措为资助工作提供了新思路、新路径,让资助更具针对性、更加规范,赢得了广泛好评。

创新资助模式要兼顾数字化与人性化,让资助工作更有人情味。创新资助方式的目的是传达爱心与关心,因而更要保护好学生的自尊心。在做好数据分析的背景下,更要结合学校老师日常走访了解,综合起来构建数据库。学校相关负责人要深入了解学生家庭的基本情况、经济状况、地区环境以及学生个人的成长经历、成长背景等,不仅要给经济困难学生送去关怀和慰问,还要加强对各种资助政策的宣传,打通政策宣传的“最后一公里”,让经济困难学生有途径了解到国家政策,畅通申请渠道,解除经济困难学生的后顾之忧。同时,资助工作要建立长效机制,完善“解困—育人—成才—回馈”的良性生态链,变“管理”为“服务”、变“人找资助政策”为“资助政策找人”,做到让经济困难学生少跑腿、减轻他们的心理负担。

创新资助模式不应仅仅是物质层面的帮助,还要在更深层次关怀到经济困难学生。例如,有些经济困难学生遇到学校或者班级组织活动时,容易自我边缘化。因此,资助不应仅停留在物质补贴层面,还要以文化人、提供渠道,让经济困难学生也可以从容地参与到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文化活动中去。资助工作也不能仅仅依赖教育部门和学校,还需社会各界为经济困难学生“搭把手”,让他们可以感受到全社会的关怀,这样既促进了学生的成长,也让社会实现了爱的传递。

《中国教育报》2022年12月09日第1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