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在“读书会”感知正在生成的教育未来

发布时间:2022-12-21 作者:段艳霞 来源:中国教育报

中国教育报“给老师的读书会”2022年度盘点

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易变性、不确定性、复杂性和模糊性并存的世界(也被简称为“乌卡时代”)中,各类社会组织发展日益呈现出“网络化、去中心化、社群化”趋势。面对各种层出不穷的教育变革,中国教育报“给老师的读书会”栏目,致力于用“网络化、社群化、分布式”的共读模式,打开一个多元开放的“学习空间”,让领读者与教师深入其中,探索在这个不确定时代对教育、对教师而言,哪些是真正重要的、可以是“确定性”的追求。在我看来,这场“给老师的读书会”散发出独特的魅力,不仅“余音绕梁”,而且值得“反复涵泳咀嚼”。

用读书打开一个多元开放的学习空间

“给老师的读书会”第一个“确定性”的追求是以书为媒介,开创一个实践真正的学习共同体的空间,打造一个领读者之间、教师之间彼此学习与交流对话的开放空间。

这个学习空间既有界限又是开放的。空间的“界限”是由领读者推荐的书目、领读者和阅读者想要探索的主题所确定的;空间的“开放”是指读书会向所有真正的学习者开放,向与真正的学习相伴随的探索精神开放,向所有可能促进教师发现成长“惊喜”的路径敞开。

这个学习空间既自由又安全信赖,在这里,鼓励大家充分表达个人的观点,同时也欢迎团体意见的表达。当教师们能够在读书会中说出自己真实的想法、情感、困惑,甚至是偏见的时候,学习才有机会发生。但同时“这个空间还是一个团体意见被综合、被完善的地方,团体可以肯定、质疑、挑战、纠正个人的意见。领读者的任务就是倾听,并且一次次把团体形成的智慧思想回馈给团体,以便大家都可以听到甚至改变团体已有的思想”(帕尔默,2014)。在这个空间中,教师们学会表达,学会倾听,倾听新出现的、可能影响他们教育价值观和信仰的团体智慧。

这个空间既支持个体阅读,又随时有群体的资源支持。真正的阅读离不开自己的静思阅读,但也需要共同体的交流。在交流中,我们可以发现我们不知道的地方,我们的想法可以被检验,我们的偏见也会受到挑战,同时我们的知识面也会拓展;通过交流,我们不再是独自思考自己的想法,而是形成彼此交织的沟通网络。这也是读书会提倡共读的价值所在。

在这个空间中,中国教育报“给老师的读书会”充分尊重每一个领读者的主体性和独特性;对参与者也没有设定过高的门槛,只要热爱阅读、热爱教育都可以自由参加。于是,我们看到10位领读者也在各自的21天领读中,秉承着同样的“开放空间”理念,让参与读书的教师成为这个空间的主体。在领读的过程中,领读者“退后一步”开放讨论,读书会的参与者“向前一步”积极投入成为读书会的主体,加强共同的持续对话。曹勇军老师说:“21天,书友们一次次探讨、碰撞、学习,我把握着整体走势和节奏:让他们一步步走向前台,我则一步步退居幕后。他们成为被解放的真正阅读者。”

在经典阅读中回归教育的常识

教育部原部长陈宝生指出:教育的常识就是读书。要围绕读书来办教育,积极引导广大师生读“国情”书、“基层”书、“群众”书,读优秀传统文化经典、马列经典、中外传世经典和专业经典,杜绝浮躁、理性思考。读书会也要坚持回归教育常识的原则,从这个意义上说,“给老师的读书会”的第二个“确定性”的追求之处就在于:回归教育的常识,与源头联结。仔细阅读每一位领读者的推荐书目,大致可以分为这样三类:

1.认识自己的书,关注教师的全人发展,活出生命的意义与价值。朱爱朝老师说:“《以教学打开生命:个体成人的教学哲学阐释》回溯到教育的源头,探索教育的本源,探索教学如何打开人的生命,促进个体的完整成人。”我选择了《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作为共读书目,期待每一位教师都能在共同阅读中开启对“我们自己是谁”的认识。袁卫星老师领读《活出生命的意义》,他认为,探索“人类生命的意义”是一道生命的必答题。曹勇军老师选择梭罗的《瓦尔登湖》作为领读书目,认为梭罗的最大贡献就是对人的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的探索,是对“完整的人”的理想追求。

2.认识儿童的书,关注对儿童的发现、认识与理解。如冷玉斌老师领读《儿童立场》、郝晓东老师领读《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等。冷玉斌老师说:“一个教育者的全部成长,必然伴随着他对儿童的认知和理解的加深而不断提升、趋向圆满,也就是真正形成个人的‘儿童立场’。”走进儿童世界,了解和发现儿童以及他们的学习与成长规律,是教师成长的必由之路。

3.认识教育教学以及所处时代的书,关注教育、教学的规律以及时代发展背景。如常生龙老师领读的《静悄悄的革命》、周群老师领读的《变革中生成:叶澜教育报告集》、凌宗伟老师领读的《可见的学习》、闫学老师领读的《乡土中国》等。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大背景下,“双减”政策和新课标陆续出台,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选择适合教师们阅读的书目,领读者们的推荐书目给了我们方向性的指引和指导。周群老师说:“只有与阅读者以及这个时代形成内在联系,一本书才真正有价值。”当阅读的书目选择和教师自身追求专业发展的需求同频共振,“给老师的读书会”就会发挥出强大的力量。从教育的源头,联结到了教师当下的教育生活,有利于促进教师的改变,从而带来每一间教室的改变。

深度参与《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书会的吴虹校长说:“阅读的意义在于感知与体验,‘给老师的读书会’能以集体共读、深度感知的方式联结到全国书友,引领大家踏上教师成长的心灵之旅。读书会为大家搭建了平等对话交流的平台,将教师自身的内在成长与书中文字段落深度联结,打开思维、打开心灵、打开意志,让教师真正感受到伟大事物的魅力,并在读书会后自然而然地生发出各种持续性的读书共创会,同时将教练技术、对话聆听、生命叙事等实践经验引入日常生活之中,真正感受到当教师自身认同与完整时,穿越恐惧,放下小我、接纳大我,与真实存在、灵感、直觉、想象力的初始源头产生联结,觉知正在生成的最高未来。这一切的生命滋养,若非联结到教师内在的生命源头,是很难觉察到的。”

回归教育的本源,在共同阅读中,将我们所教的学科、学生以及认识自己之间编织成一张有机的网络,找到打开学生生命与教师自我生命成长的一条道路。

在共读中修炼教育变革时代的新型“领导力”

当前,社会大变革期的浮躁、短视、竞争、功利主义等思想不断侵蚀着教育这方净土,职业倦怠感弥漫在教师群体中,教育生态状况不容乐观。要改变当前教育的生态,需要经过长期不懈的积极建构,而我们都是这一过程的见证者和参与者。

教育的未来不仅取决于我们对未来的某种理想,更取决于我们每个人以什么样的行动参与对这种理想教育的建构。持续的学习与有觉知的行动,修炼新时代需要的“领导力”,主动地参与建构某种我们想要的教育,创造真正能够为孩子和教师带来成长的教育,这是“给老师的读书会”的第三个“确定性”的追求。

《U型理论:感知正在生成的未来》一书的作者、国际组织学习大师奥托·夏莫指出:“所有人都会影响变革,无谓其正式的职位或头衔……当我们身处充满变革的时代,‘领导力’不仅来自高层,而且来自所有层次,因为重大的创新要以不同的方式做事,而不仅仅是谈论新的想法。当人们开始与真正的自我深度联结,和他们在创造现实、认识未来的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深度联结时,这种‘领导力’就出现了。”

在这场读书会中,参加阅读活动的教师来自天南海北,学科和年龄没有任何限制,要把大家组织起来,在21天时间里共读一本书,畅谈阅读的感想和体会,提升阅读的志趣,本身就具有诸多不确定性。正因为如此,这场读书会对领读者的“领导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首先,提升“定”和“静”的“领导力”。面对着这样一场高挑战性的读书会,所有领读者最初都有点儿茫然,不知道如何做。越是不确定,越是挑战,也越能激发领读者的内在智慧。10位领读者的领读风格迥异,花样百出,效果超乎想象。如果有人问,领读者的内在智慧从何而来?我的答案是:从反复的阅读中来,从感知中来,从中国传统智慧中所说的“定”与“静”中来。真正的“领导力”不是“知道怎么做”,而是通过“定”与“静”的力量带着集体去感知,从而摸索出下一步的行动。在核心素养导向的变革时代,教师更需要不断提升“在未知当中感知,然后帮我们作出决策”的新型领导力。

其次,启发和激励集体的“领导力”。传统的领导力强调的是管理,而21世纪的新型“领导力”强调的则是“期待与引导”“启发与鼓励”。读书会的领读者要打造有利于激发教师内驱力,激活教师群体的力量,邀请教师们成为共同的创造者。领读者需要具备少说的勇气,引导集体注意力回归源头,从而开启一扇全新的大门,来获得最佳的读书效果。

最后,知行合一的“领导力”。读书会的领读者都特别重视阅读与行动结合起来,在学中思,在思中行,追求“知行合一”。我们喜欢阅读,我们推广阅读,不是简单地把阅读的梦想揣在自己怀里,而是用阅读行动感染更多的人。做自己喜欢的事,还能改变一些我们能改变的,这是我们领读者的价值所在。真正的学习必定要有行为的修正与具体的行动,凌宗伟老师说:“作为阅读者,必须带着批判的意识去读,联系具体的教育教学问题去读,将所读转化为自己的教育理解,并在此基础上有意识地改善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

“给老师的读书会”长达3个多月,影响了全国各地上万名热爱阅读的教师,而且这股阅读的力量还在持续生发中。来自重庆的一位网名为“兰儿”的区教师进修学院心理健康教研员,带着“如何构建自己区域教师成长共同体及如何将心理学知识与教师专业成长结合”的思考深度参与《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共读会,并与厦门青年教师成长共同体一起共创领读。在共读结束后,“兰儿”老师将共读中获得的勇气和灵感,组建了一个21天《镜子练习》陪伴式成长营,通过每天一早的“身心唤醒,正念冥想,正念共读,镜子练习和自由书写”等身心整合式练习,发挥自身心理学专业力量,持续陪伴共读会中的部分种子教师继续践行帕尔默倡导的“在不分离的教育生活中去探寻自身认同和完整”,并在自发形成志同道合的共同体中去彼此交流内心生活,形成平等对话、相互支持、共同成长的场域,实现着不可思议的转变和成长。

联合国秘书长安东尼奥·古特雷斯在2022年9月举办的教育变革峰会上说:“当前的教育深陷危机,教育变革刻不容缓。”他呼吁各方共同推进教育变革,让每个人都能终身学习并实现自我价值,从而创造一个可持续、包容、公正、和平的世界。

教育是一项公共事业和共同责任,“给教师的读书会”秉承着“共建 共责 共享”的理念,凝聚更多热爱阅读、热爱教育、热爱孩子的人士,进一步引领大家共同学习、反思自我、联结对话,激发创新之举,塑造更好的教育未来。

(作者单位系厦门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中国教育报》2022年12月21日第9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