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如何把思政课上得既“深”又“活”

发布时间:2023-08-28 作者:邢方方 来源:中国教育报

个人简介

    邢方方,浙江省景宁畲族自治县景宁中学思想政治教师,浙江省高中思想政治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教育部“双名计划”名师培养对象,浙江省2022年度教育新闻人物,首届浙江省中小学思政教师年度人物。著有《1176天老班日记》《法律一点通》《高中思想政治教学设计·逻辑与思维》等。

 

一直以来,高中思想政治课在一些学生心里有这样几种印象:很深奥,很多道理听起来云里来、雾里去,不晓得教师说些什么;很枯燥,都是大道理,用理论分析理论,听起来没劲儿;很遥远,教师选择的情境材料离生活太远,特别是山区的孩子对很多情境不熟悉,理解起来比较困难;碎片化,传统的高中思政课堂容易把教学知识割裂开,忽略了知识的连续性、完整性。基于以上种种,从事高中思政课教学以来,我一直努力把高中思政课讲生动,让学生喜欢,让课堂精彩,让深刻的道理浅显易懂,把有意义的课上得有滋有味。

    让课堂有广度

还记得走上讲台之初,我身为年轻教师有点儿紧张、有点儿彷徨,讲课捧着教材,中规中矩,不敢拓展延伸,生怕教错了知识,教多了不用考试的内容。就像刚学车的新手,手里紧紧抓住方向盘,眼睛只敢盯着前方。

为防止自己上的课学生听不懂,也担心学生不喜欢我的思政课,上完一周课后,我鼓足勇气,让学生给我提建议:“你喜欢听怎样的思政课?你觉得老师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至今,我都非常感谢我的第一届学生,他们毫无保留地把自己对思政课的期待和对教师的期望都告诉了我,让当年一个刚走上讲台的年轻教师有了方向与准则。之后的每一届学生也都给我提了很多提升专业素养的建议,让我的课堂越来越精彩。

“老师,蓝色粉笔的板书反光得厉害,容易看不清楚,黄色的值得推荐。”这是一个学美术的学生给我提的建议。至今,我在使用彩色粉笔时,都会注意对颜色的选择。

“老师,有些知识讲解,您得给我们拓展一下,不要只讲教材中的知识,我们也想知道这个知识的前后脉络……”这是文科班的一个女生提的意见。她的话让我重新反思自己的教学心态,重新思考教学过程中的知识传承。

“老师,我觉得您很幽默,语言很风趣,您生动的语言让我能一直认真听讲!”这是一个性格活泼的男生给我的肯定。在课堂中灵活运用形象的语言、生动的演绎,是我的特点。我的课堂总会充满欢声笑语,学生参与度很高,课堂氛围轻松活跃。

20世纪90年代的高中教学方式相对单一,一堂课就是一块黑板、一根粉笔,教师一讲到底,难免会出现“满堂灌”的状况。在学生们的鼓励和支持下,我想做一名有趣的政治教师,把有意义的课上得更有意思。

于是,我到英语组借用录音机,在讲到“经济特区”时,给学生播放当时非常流行的歌曲《春天的故事》;在讲到“哲学常识”时,给学生播放歌曲《雾里看花》导入新课;在讲到“中国共产党党史”时,给学生播放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社会主义好》作为提升思想道德观念的背景音乐。

同时,我订阅了各种报纸杂志。讲到“浦东开发”的知识点时,我把画报里的浦东图片与讯息剪下来,让学生们在课堂上互相传阅;讲到“改革开放史”的知识点时,我把时政评论文章推荐给学生们看,把和改革开放相关的故事讲给学生们听,比如“傻子瓜子”年广久、温州工商个体户01号、安徽凤阳小岗村等故事,让学生在图片、故事里深刻领悟改革开放的知识。

我的课堂教学方式多样、教学资源丰富、教学语言生动,“邢老师的思政课很有意思,我喜欢”是一届届学生对我的课堂的评价。

让课堂有深度

进入21世纪,教学工具、教学手段愈发多样化,网络技术也越来越成熟。之前的一些老办法已经引不起学生的兴趣了。如何改进课堂教学,让学生们一如既往地喜欢“邢老师的课”呢?面对挑战,我开始新一轮的课堂教学探究。

以《新时代的劳动者》这一课为例,当时在上这一课时,我设置了一个连续的情境——“大学毕业生小李的择业故事”,创设“小李的毕业困惑”“小李的毕业建议”“小李的择业选择”等环节,然后把“劳动的重要性”“就业的意义”“就业问题的解决”“劳动者的权利”等问题贯穿在情境中进行讲解。这种教学方法在当时试用了两届学生,效果还可以。它改变了以往为了讲知识而讲知识的教学方式,把知识演化到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中,设置了学生愿意讲、会讲、想讲的问题,引导学生理解知识。

但后来,我发现这种教学方法也有问题,知识与知识之间被割裂,没有整体感,没有思政课该有的味道。这样的思政课缺少情感体验,缺少人文味,该怎么办呢?经过反复思考,我决定开展“主题式教学”,即打破教材的框架束缚,对教材文本进行重新整合,甚至打破学科限制,在教学中整合不同领域的内容和策略。

于是,我尝试用主题式教学给《新时代的劳动者》这一课重新进行教学设计。当年,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采访路人“你觉得幸福吗?”这激发我设计一堂以“幸福”为主线、围绕“幸福在哪儿”的主题,设置“劳动是一种幸福”“择业实现幸福”“维权保障幸福”三大层次,最后升华为“幸福在辛勤的劳动里”的思政课。这样的教学设计,激发学生连续思考“幸福在哪儿?是劳动吗?只要有劳动就会有幸福吗?劳动容易吗?如何选择自己喜欢的劳动?劳动的权利如何保障?”等一连串问题,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014年,我带着这堂课到山西太原、运城送教,山西的同仁对这堂课的评价是“原来思政课还可以这样上”“邢老师的主题设计太巧妙了”……

在运城上课时,现场音效系统出了故障,原本在课堂小结时设计的《幸福在哪里》歌曲播放环节无法实现。那一刻,现场听课的上百位教师和55个学生齐刷刷地看着我,我毫不犹豫地拿起话筒说:“设备坏了,邢老师现场送给大家一首歌好吗?我虽然没有专业歌手唱得好听,但你们对我的支持让我感受到了幸福,我想给大家唱这首歌。”现场掌声雷动,同行的陈青老师说:“我觉得你临时现场唱歌,比原来的设计还要好!”

让课堂有温度

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成为新时代课堂教学需要关注的方向。面对新课程、新教材、新高考,传统课堂教学需要与时俱进。于是,我又开始探究,如何让高中思政课堂贴近新课程、新教材、新高考?如何让高中思政课有温度,真正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我领着教研组的同仁们对原先课堂教学的成功经验进行总结,对短板之处进行修整和改革,注重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提出“主·动·议”课堂。

作为主题式教学的升级版,“主·动·议”课堂不仅有“主题”,还有“活动”与“议题”。2019年,我和几位同事秉持该理念一起设计了一节课《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荣获浙江省高中思想政治教学评比优质课一等奖。

2019年时值新中国成立70周年,“四史”教育如火如荼。我们在备《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这一课时,先确定主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再确定主议题“社会主义为什么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并设置了3个小主题“回望来路——古代辉煌,近代衰微”“确定道路——乘风破浪,蓄力前行”“开拓新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层层推进,最后得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3个小主题在序列化、结构化、意义化上层层递进,引领学生学习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的历史,深刻体会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不容易。

在备课时,我们一度对情境材料的选择很纠结,反复设计又推翻了好几种教学方案,最后决定选用4张图片作为整堂课的情境主材料——“20世纪40年代初期的中国人”展现了苦难、悲伤的人物表情;“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人”展示了人民翻身当家做主人,“一化三改”后喜获丰收的喜悦笑脸;“1964年原子弹研制成功”展现了举国欢腾的庆祝场面;“2019年国庆天安门大联欢”展示了国庆群众游行队伍中的灿烂笑脸。

在这4张图片的基础上,这堂课设置了三项“活动”:一“看”,为什么“一化三改”中的老百姓脸上是扬着笑的?二“想”,为什么原子弹爆炸成功举国欢腾?三“做”,学生小组合作完成题为“假如由你来执导《我和我的祖国》,你会选择哪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作为电影素材?”的策划活动。

回顾整堂课,没有复杂难懂的情境材料阅读,没有脱离学生生活的情境材料分析,没有生涩难懂的大道理,传道授业解惑在水到渠成中完成。一堂课上下来,学生在活动参与中领悟知识,在潜移默化中提升素养。

在现场观摩的教师对我说:“这4张图片选得太巧妙了,涵盖了整个课时跨越的时间维度,并且逻辑严密,为你们点赞!”“这组图片展现出思政课的‘温度’,让学生在领悟知识的同时,提高了自主思考能力。这堂课体现了思政课德育无痕的‘巧’。”

我一直认为,课堂教学的真谛在于教学相长。从教27年来,我一直力求在“丰富学生的生命体验、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善学生的课堂状态”的课堂教学上不断探索。教学活动的本质是师生交互作用的过程,师生之间就应该围绕教学主题展开互动、协商、交流、合作与对话,打破教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教学思维。我向来主张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展开思维碰撞,在学习共同体中实现师生之间的智力资源共享,只为把高中思政课上得有滋有味。

《中国教育报》2023年08月28日第4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