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三明市打好教改“组合拳”

“四点”发力激活扩优提质

发布时间:2024-05-24 作者:涂林瑢 来源:中国教育报

区域简况

对比经济发达地区,福建省三明市作为革命老区、山区市,地方财力比较困难,教育发展基础相对薄弱。近年来,三明市以教育部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建设为抓手,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特色,持续深化教育工作机制和改革举措,打好教改“组合拳”,促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在市域层面推进扩优提质,三明市面对诸多困难与挑战:学位供给不够均衡,“城镇挤、乡村空”;师资结构不够合理,教师性别失衡;优质教育资源总体仍然不足,解决幼有优育、学有优教供需矛盾仍需下大力气。针对存在的困难与挑战,立足市情实际,三明市教育局在加大教育投入、持续改善办学条件的同时,从四个方面发力,推进山区基础教育扩优提质。

    疏堵点,持续优化学校布局结构

根据未来学龄人口变化趋势,动态调整农村与城市的教育布局规划。有序推进幼儿园“设并转撤”,着重关注农村,实施有针对性的“补弱”,支持城区新增人口集中地区改扩建一批公办幼儿园,全市学前三年入园率达99.51%,普惠率达98.02%,公办率达73.15%。加强生源预测摸底,动态调整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规划,积极稳妥整合小、散、弱的乡村小规模学校。

加大寄宿制学校建设力度,办好必要的乡村小规模学校,确保农村适龄儿童依法接受义务教育。在全省率先出台农村非完全小学建设标准,全市172所乡村小规模学校全部通过标准化评估,推动学校布局由“点多量少”向“集中优质”转变,小学学龄人口入学率达100%,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100.83%。挖潜扩容、新建、改扩建、资源整合等多措并举,有序扩大优质普通高中学位供给。“十三五”以来,全市共实施教育补短板项目878个,共新增中小学、幼儿园学位14.1万个。

破难点,持续扩增优质教育资源

深入实施小学“强基”、初中“壮腰”、高中“筑梦”三大工程,破除难点推进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着力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安全优质发展。做好调结构增加普惠性资源供给,全力打造一批省、市示范园,创建各级示范园254所,入选省幼小衔接实验区1个、市级2个,省保教改革建设园34所,幼儿就读各级示范园率达77.1%,较好地满足了人民群众“上好园”“上安心园”的美好期盼。

着力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和城乡一体化发展。持续深化基础教育总校制办学,从优质学校集群发展、学段贯通与衔接、优质教育资源辐射等多角度探索形成了“名校+新校”“名校+弱校”“名校+农村校”“高中+初中”“初中+小学”等五种总校制办学模式。截至目前,全市组建114个总校,结对分校231所,受益学生28.48万人,占中小学学生总数的75%。着力推进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发展。以特色发展撬动县域高中高质量发展,有效缓解了县域高中办学同质化、活力不足的问题,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打造一批品牌高中、特色高中,扩增量、提质量、优存量,推动特色课程建设,培育特色校园文化。1所县域高中入选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国家级“示范校”,7所县域高中入选福建省首批普通高中特色示范项目培育学校。县域高中呈现出特色多样、齐头并进、均衡发展的喜人景象,2020年,三明市被教育部确认为首批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国家级示范区。

强支点,持续推进教师队伍建设

强化教师补充供给机制,加大教师编制统筹调配力度,建立“全市统筹、保障急需、动态流转、用后返还”的教师编制周转池制度,调剂1800多个编制给紧缺县、200个空编用于中小学教师招聘。实行紧缺学科教师专项招聘和师范生到乡村任教学费代偿制度,推进“县管校聘”改革,教师年交流轮岗人数占应交流人数的10.8%,其中骨干教师占22.3%。持续深化“公费师范生”定向培养,建立“政府—高校—中小学校”协同培养的公费师范生定向培养机制,委托福建师范大学、三明学院等高校实施,培养市级公费师范生1328名。大力实施名师名校长培养工程,稳妥处理好新招聘教师中性别失衡问题,不断补齐基础教育人才短板,构建教师梯队培养机制,省、市、县级名师、名校长、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等增至4500多人。建立教育强师行动机制,持续探索激励教师的机制办法,出台《中小学校“1+N”正向激励考评办法》,突出“优教优酬、多教多酬”。

抓重点,持续推进教育综合改革

推进首批教育部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建设,市委、市政府出台《三明市创新完善“十项机制”推进新时代教育综合改革行动方案》和10个具体实施办法,培育一批基础教育改革实验区试点学校,提炼总结并推广一批具有示范引领辐射作用的教改案例。

攻坚推进新时代教育评价、考试招生制度、课程教学、校长职级聘任制、“五育”并举课程体系建设等重点改革项目。积极探索中小学校长职级聘任制改革,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稳步推进。深化教育评价改革,依据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普通高中、特殊教育四个评价指南,先后出台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中小学幼儿园校(园)长、教师、教研员评价办法等文件,建立以素质教育为导向的科学评价体系。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巩固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改革成果,实施中心城区小学积分入学和公办幼儿园“多园划片”招生改革,有效保障了教育的公平。持续推进“双减”工作,提高课后服务质量,改善校外教育培训生态,提升育人质量,全面促进扩优提质。

(作者系福建省三明市教育局局长)

 

《中国教育报》2024年05月24日第9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