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足不出“课”探寻植物奥秘

发布时间:2024-05-24 作者:韩旭 来源:中国教育报

“应用为王、服务至上”,在深入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进程中,我国各地各校积极探索数字化赋能学生学习、教师教学、教育治理、教研创新等。从今天起,智慧教育专刊开设“一线应用”栏目,分为“国家平台篇”“校园篇”“课堂篇”3个子栏目,多维度、多角度为您展示教育数字化一线应用的实践及成效,敬请关注。——编者    

课堂篇

伴随着数字化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类场馆的数字化线上平台蓬勃发展。在三年级《不同环境里的植物》这节科学课中,依托厦门园林植物园数字化线上平台强大的功能和丰富的资源,学生开启了在线研学之旅。

全线云检索,重交互,激发学生求知欲。“翻开《植物园研学手册》,第一页上出示了5种种子,它们分别是什么?各有什么特点?请将它们与介绍卡一一配对并完善介绍卡上的信息。”课堂上,笔者发布任务后,各学习小组立马拿出平板登入植物园的线上平台。学生依据手册上的图片及介绍卡上的信息,运用线上平台的植物百科、关键词检索、在线咨询等功能,获取相关图片、视频、语音讲解等多元信息。“3号种子长得像火龙果,和植物百科里巨人柱的种子一模一样。”“给1号种子拍个照进行检索,显示的结果就是瓶干树种子。”通过组内分工合作,学生们迫不及待地分享着各自的发现,植物的配对和介绍卡上信息的完善变得易如反掌。

富有挑战的研学任务、各显神通的研究方法、自主开放的学习环境、极具交互的学习工具,数字化唤起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也凸显了科学探究过程中“生”的主体性。

在线云游览,重体验,点燃学生探究欲。“四大热门园区各有什么特点?5种种子分别适合种在哪个园区?”随着新任务的发布,学生再次登入植物园线上平台,走进线上植物园,借助360度全景影像,身临其境地在四大园区内自由游览。“棕榈植物园以乔木、灌木为主,少数为藤本,呈现一片南国小岛椰林风光。”伴随着专业讲解,笔者发现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知识,会认真聆听并做好记录,还会参照着植物图片进行对比分析。“你看,多肉植物区里仙人球和巨人柱一样,都有针状的叶和肥厚多汁的茎,巨人柱肯定要种在这。”“这根树干上长着的好像就是鹿角蕨吧?”在线上植物园中,学生进行着沉浸式的观察和体验,探究着园区及园内植物的特点,商讨着最佳种植方案。

在这虚实相间的沉浸式学习情境中,以教师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被仿真场景中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模式所替代,实现了学生对于不同植物及其生活环境认知的具象化,丰富了学生的植物学知识,也培养了他们的探究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线上云课程,重拓展,衍生学生实践力。“确定好种植方案,可以启程前往植物园了吧?”笔者话音刚落,此起彼伏的并非赞同声,而是学生的各种疑问:“种子种在多深处最合适呢?”“种完要马上浇水施肥吗?”针对学生疑惑,笔者精选线上场馆的优质云课程资源推送到学生平板,学生按需选学,自主进行专项学习。学生中有人对种植步骤深入学习、有人对种植区域的选择展开了细致了解,云课程的专业性和灵活性,此时满足了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

线上云展示,重评价,鼓励学生乐分享。“这节课结束了,可我们的研学还要继续哦,我们时刻保持联系!”笔者鼓励学生拿上研学手册,约上小伙伴,邀上爸爸妈妈,利用假期一同前往植物园继续开展实地研学。在此之前,笔者依托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搭建了集教师、学生、家长于一体的研学互动群,借助平台的学生评价、打卡、信息统计等功能,鼓励每名学生勇于展示,将自己的点滴感悟与同学交流,将自己的些许疑惑和教师沟通,将自己的每次收获和家长分享。

线上场馆在这节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现了虚实场景结合,足不出“课”就能探寻植物奥秘;数字平台实现了教学从课内延伸到了课外、课上延伸到课下,拓展了学生视野,让课堂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在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背景下,学校因地制宜,探索基于数字化媒介的馆校结合方式,推动学校育人模式的转变,这样的转变不仅是课堂教学内容、模式的转型,也是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推动着创新型人才培养实践。

(作者单位系福建省厦门市松柏第二小学)

《中国教育报》2024年05月24日第7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