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幼儿园里的“科学探秘”

发布时间:2024-05-26 作者:周盈盈 来源:中国教育报

培养幼儿的科学素养是幼儿园教育中的一项重要目标,科学活动是提升幼儿科学素养的主要途径,教师需要引导幼儿在各种各样的科学活动中进行主动观察与学习。然而,幼儿的生活经验与思维能力都比较薄弱,如何从幼儿的认知特点出发,合理有效地开展科学活动呢?为此,北京市大兴区第八幼儿园尝试从幼儿天性出发,将“科学探秘”活动融入幼儿园,开展了一系列生活化、趣味化和综合化的探究,促进幼儿科学素养有效发展。

    动静交融,开启幼儿好奇通道

要想让幼儿喜欢上科学,首先要让幼儿感受到科学的魅力。我们通过特别贴近幼儿的谈话方式,帮助幼儿去了解“科学实验”,进而真正发现科学的奇幻之处。“哇,彩虹变小了啊!”“鸡蛋在游泳吗?”“这个白色的是什么东西,可以吃吗?”……各种神奇的实验现象激发了幼儿自主探索的欲望。实践中,我们注重动静交融,帮助幼儿开启科学世界的大门。

所谓“动静交融”,即通过动态的视频画面与静态的定格画面不断转化,帮助幼儿逐渐探索科学世界。比如,科普视频中展现了自然的奥秘,每当幼儿看到讲述“神奇的水”的多种奇幻场景,总是聚集在一起进行模仿,发出一阵又一阵的笑声。教师通过不断的定格、慢放,引发幼儿的兴趣,他们纷纷用自己的记录方式将会跳舞的盐、倒立的水等内容保存在科学档案中。基于此,我们决定以厨房的科学材料为线索,引导幼儿在生活中注意观察与收集。

第一次收集活动结束后,幼儿分组将自己感兴趣的实验材料进行动手操作。比如,佳恩将家里的吸管、纸杯、盐都打包拿到了幼儿园,另一名幼儿发现后,便跃跃欲试想进行“会跳舞的盐”科学游戏,于是几名幼儿开始了他们的科学小实验,教师一直在旁把控安全。豪豪非常自信专注地往保鲜膜上撒上少许的食用盐,佳恩对着玻璃杯口的保鲜膜小心翼翼地喊了一声“啊——”发现盐没有跳舞,于是她开始尝试大声喊“啊——”果然,盐在保鲜膜上跳出了“独门舞步”,还有的幼儿尝试扩大音量,大家发现声音的大小和盐的“舞步”有着直接的关系,探究欲更加强烈了。

幼儿是科学探究活动的参与主体,幼儿能否主动地参与科学探究活动,直接决定着科学探究活动的实施效果,也直接影响着幼儿动手操作能力的发展,这就需要教师采取适宜的支持策略。此外,幼儿在活动中通过互相交流、自由表达,引发了更多的奇思妙想,建构更深层次的知识结构。幼儿和同伴共同制订计划,反复观察、比较、操作和实验,共同讨论实验步骤和方法,用图画、符号、图表等形式呈现计划,大胆联想、猜测问题的答案,并与他人交流分享。

    问题支点,促进幼儿认知材料

随着幼儿对科学材料的深入了解,他们不断有新的发现。“每个班级都有灯,它是怎么亮的?”于是,我们顺着幼儿的困惑,助推幼儿走进“电力公司”探秘,丰富幼儿学习内容,拓展其学习空间。

班级的灯是如何亮的?教师鼓励幼儿用自己的本领去发现,比如要找谁问、如何问。科学达人佳美首先想到了办法:“我爸爸会修家里的灯泡,相信爸爸应该会知道一些事情,我要回家问问。”接着,我们围绕探秘“电力公司”,组织了“探秘电力小记者”活动,鼓励幼儿在与人交往的同时,用自己的方式方法,不断收集归纳有关电力的科学材料。同时,班里又增加了一个电路组装区,慢慢地,幼儿对不同的电路结构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总是忍不住去探究一番,一会儿把电路摆出小动物图形,一会儿又将电池装在反方向。教师看到他们如此感兴趣,顺势引导讨论,并在幼儿的提议下投放了不同大小的电池、电路盘等科学材料。自从投放这些材料后,幼儿特别感兴趣。正是教师及时发现了幼儿的兴趣点,抓住了教育的契机,投放了有关“电”的科学材料,才让幼儿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思考能力有了长足的发展,他们也更爱自主探究问题了。

此外,科学材料的动态呈现,大大提高了材料的使用效率。在电路组装区,教师常常听到幼儿对灯泡的样式、大小,还有影子等事物侃侃而谈。为了让幼儿更深入地了解光的秘密,教师将科学材料分为不同等级的挑战筐,同时,根据幼儿对科学问题探究的不断深入和更替,教师也会添加与之相关的科学材料,推进科学探究进程。教师重视材料动态的呈现、互动科学材料的使用,引导幼儿进一步思考材料与材料之间的关系,在探究和讨论现场,他们不断提出问题,也不断解惑,带着收获与喜悦满载而归。

众所周知,操作材料是连接幼儿直觉行动思维和抽象复杂的科学知识的桥梁,在幼儿科学探究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驱动着幼儿通过动手操作自主地探寻自己想要了解的事物,促进动手操作能力的发展。科学活动要循序渐进,立足幼儿的发展情况,选择层次分明的操作材料,满足幼儿的操作需求,还要注重打破活动室的局限,将幼儿带入广阔的天地,自由操作、探究。

    环境加持,助推幼儿实验展示

在“科学探秘”活动深入开展的过程中,幼儿经常会拿些铃鼓、水彩笔、橡皮筋等材料,三三两两凑在一起交流:“将保鲜膜套在碗上,继续撒上盐,敲一敲鼓,盐会不会跳舞?”“你们看,水彩笔在纸巾上点来点去,颜色越来越深了。”幼儿天性好奇,想象力丰富,幼儿园通过整体园所环境的创设,为幼儿提供合适的环境,激发幼儿去自由探索。

科学图书角、科学画廊、科技游戏区以及动植物观察角等都是幼儿园常见的科学区角。在设计这些区角时,教师以安全为前提,充分体现环境的丰富、生动、有趣,最大限度满足幼儿需要。在设置科学画廊时,教师会定期更新画廊的内容,每一期展示不同的科学主题,可能是体现科学幻想的“太空世界”,也可能是体现小动物生长繁殖过程的“小蝌蚪找妈妈”,还可能是体现自然规律的“四季的变化”。

科学教育所包含的探索精神、求知精神,对幼儿生活、学习等各个方面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在幼儿园、家庭内创设良好的科学教育环境,对幼儿的学习和发展大有裨益。在开展科学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我们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合理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用幼儿喜闻乐见的方式,引导幼儿参与科学活动,在轻松愉快的活动氛围中,加深幼儿对科学的认识,提升幼儿的科学素养。

(作者单位系北京市大兴区第八幼儿园)

《中国教育报》2024年05月26日第3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