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构建课后服务教师供给来源新格局

发布时间:2025-05-07 作者:薛海平 来源:中国教育报

  构建多元化、高质量的师资供给体系,或可实现“教师减负”与“课后服务提质”的双赢局面

  近日,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微信公众号发文介绍“课后服务与教师负担情况调查”,并提出针对性的改进建议。在课后服务实施方面,目前不少学校确实存在师资供给不足的问题,主要依靠本校教师开展课后服务。这种较为单一的师资来源模式容易导致两个突出问题:一是教师工作时间延长,工作内容增加;二是受限于教师专业结构,课后服务课程的多样性难以得到充分保障。如何破解这一现实难题?拓展学校课后服务师资来源,构建多元化、高质量的师资供给体系,或可实现“教师减负”与“课后服务提质”的双赢局面。

  从政策依据方面来看,自2017年《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发布以来,国家持续完善课后服务政策体系。2024年,教育部等十七部门联合印发《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工作方案》,进一步强调社会资源单位与学校建立工作对接机制,为课后服务等提供全方位条件保障。这些政策为学校课后服务引入校外优质教师资源提供了政策指引和制度保障。在具体实践中,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可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推动课后服务提质增效。

  积极引进公立校外教育机构教师资源。学校可与少年宫、青少年活动中心等公立校外教育机构建立协同育人联盟,扩大课后服务师资队伍、丰富课后服务内容。一是引进公立校外教育机构的专业师资和特色课程资源;二是组建联合教研团队,开发特色化、体系化的课后服务课程;三是完善校内外教师培训机制,增强教师的课后服务能力;四是建立校外教育机构教师课后服务基地,为学生提供更加多样化的课后服务体验。

  规范引入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师资力量。学校应建立校外培训机构引进人员资格审查机制,对其教师资格、专业资质等进行重点核查;应定期开展教学质量评估、学生满意度调查,强化对培训机构师资的过程监管,并健全退出管理机制。

  合理聘用课后服务校外兼职教师。其一,建立课后服务校外兼职教师资源库。吸纳退休教师、具备资质的社会专业人员或志愿者等加入。其二,做好聘用管理。聘用前需严格审核资质,加强岗前培训,明确教学目标和考核标准。同时,加强课后服务过程管理,注重多元评价,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

  探索其他课后服务师资补充渠道。一方面,学校可结合实际,建立家长志愿者课后服务师资库,挖掘有专业特长的家长积极参与课后服务活动。另一方面,积极与高校、企业、社区等合作,开展志愿服务项目。例如,鼓励师范生通过实习实训参与课后服务,邀请企业科研与管理等人才进校园,整合社区文化场馆人才资源等。

  引入校外优质师资参与学校课后服务,需要建立科学的运行机制。建议国家层面出台更加具体的专项指导意见,在师资管理、经费支持、安全保障等方面提供政策支撑,推动形成“政府引导、部门联动、学校主导、社会参与、家长支持”的课后服务教师供给来源新格局。

  (作者系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

《中国教育报》2025年05月07日 第02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