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们触摸红军用过的煤油灯、聆听革命故事时,眼睛亮晶晶的……”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家庭教育讲师团讲师刘雪琴说。30场家庭教育巡讲、18节精品课程、9万人次受益……过去一年,该县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交出了一份“亮眼答卷”。
如何将红色基因转化为育人资源,让红色精神融入家庭教育?在“构建幸福家庭 促进儿童心理健康”讲座中,刘雪琴将红色家书与现代家庭教育相结合,引导家长重视家风传承,这种“红色+家教”模式,既让历史照进现实,也为家校共育注入了文化底蕴。
近年来,会宁县以红色资源为底色,基于家庭教育的前提、根本、基础、目标、保障、机制,探索构建“六位一体”的家庭教育课程体系,围绕了解孩子、家长的自我觉察与成长、和谐的亲子关系、孩子的成长成才、实用的工具技术、家校社协同育人六大要素,开启了一场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参与的协同“接力赛”,教育从“单向输出”变为“三方共舞”。
同时,各中小学定期组织学生走进会师旧址、革命纪念馆等地,开展“红色研学”“家风故事会”等主题活动,让思政教育从课本走向实践,沉浸式课堂受到了家长和孩子的欢迎。
“过去办讲座,家长因路途远参与少。现在‘多点开花’,在家门口就能学到好方法。”会宁县教育局德育办主任陈炳乾介绍,讲师团打破传统“单点宣讲”模式,采用同一时间在乡镇、学校、社区“三线并进”的策略,目前已开发28节较成熟家教课程,其中“正向沟通”等课程单日覆盖家长超2000人。
据统计,2024年,会宁县家庭教育讲师团巡讲覆盖全县8个乡镇、20所学校和2个社区,有效扩大了家庭教育覆盖面,实现家庭教育“量质双升”。
针对不同学段需求,该县在课程设计上“靶向发力”,不断提升家庭教育实效性。学前段聚焦亲子阅读与幼小衔接,倡导“放下手机,共读纸质书”;高中段直面青春期教育难题,用真实案例解析如何与“小刺猬”和谐共处……此外,司法、卫生领域专家加入讲师团,为家长提供法律咨询、心理健康等多元化支持。各学校不断探索,将红色研学与社区服务结合,组织家庭参与“红色讲解员”志愿服务、社区环境治理等,让孩子在实践中感悟责任担当。
“以前总催孩子写作业,现在学会了用‘家庭作业急救箱’。”会宁县回民小学学生家长李女士在听完讲座后,掌握了分层激励法,从过去“茫然”变得“从容而自信”。会宁县第八幼儿园学生家长薛小娇也有同样的感受,“听完专家讲座,我明白了幼小衔接不是‘抢跑’,而是帮孩子建立心理安全感”。
学校“角色”也在悄然转变。每次巡讲后,承办校及时编发简报、制作短视频;社区则利用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组织家长交流育儿心得;县教育局还建立“巡讲反馈—课程优化—资源整合”闭环机制,将碎片化经验转化为长效模式。
“教育不再是学校的‘独角戏’,而是三方共建的‘服务网’。”陈炳乾说,讲师团研发的课程成为教学“资源库”,也为教师打开了新视野。“‘悦’读陪伴”课程启发学校增设“亲子共读日”,并联合社区图书馆开展读书沙龙;讲师团成员和宝霞的“莫牺牲自我,品亲子之趣”课程,则被转化为心理健康课案例,帮助学生与家长重建情感联结……
“当学校打开校门、家庭放下焦虑、社会伸出援手,孩子的成长之路便有了更多光明与可能。”会宁县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不断深化“六位一体”课程体系,构建数字资源共享平台,让更多家庭“一键获取”优质教育资源,为孩子的成长注入智慧与温度。
《中国教育报》2025年05月08日 第02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