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魏海政 通讯员 魏小龙 潘妍利)“学校大力推动新兴专业建设,促进传统专业改造升级,新增储能科学与工程、合成生物学、能源化学、金融科技、艺术与科技等专业。2024年,学校有42个招生专业与‘十强产业’高度相关,占比65.63%。”近日,青岛科技大学副校长罗细亮告诉记者。
近年来,山东省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关于高等教育改革和就业优先战略的部署,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大力优化调整学科专业结构,深化产教融合,推动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有效推动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
“产业升级催生专业优化需求。”山东省教育厅高校学生处处长梁立波介绍,“作为经济大省,山东正加快推进新旧动能转换,聚焦‘十强产业’发展。2024年,山东省地区生产总值达到9.86万亿元,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超过52%,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急剧增长。集成电路、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领域人才缺口大,部分高校专业课程滞后产业技术发展,人岗适配度有待提升,结构性矛盾仍需破解。”
为解决供需匹配难题,山东省教育厅联合省发展改革委、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等多部门于2023年印发《山东省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实施方案》,坚持“四个面向”,推动高校积极对接黄河重大国家战略需求和山东省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任务,深化学科专业供给侧改革,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构建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
“近年来,山东着力构建以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为牵引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提高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契合度。”山东省教育厅高等教育处处长曾宪文介绍,“2025年,山东优化调整高校20%左右学科专业布点,新设一批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学科专业,淘汰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学科专业。”
2024年,山东新增博士点80%以上为“十强产业”急需学科专业,新增硕士点80%以上为支撑行业产业发展的专业学位点,近3年新增本科专业点80%以上是社会急需紧缺专业。“3个80%”有效优化了学科专业结构。
以山东大学为例,学校升级优化专业结构,培育增设了19个战略新兴专业,集中资源建设47个微专业,形成了“优特新”高质量本科专业体系。
通过人才需求预测分析,定期更新发布急需学科专业引导发展清单、鼓励发展本科专业清单,山东今年还将继续完善学科专业设置调整机制,构建与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匹配的学科专业体系。
“接下来,我们将进一步深化以产业需求为导向、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改革实践,强化供需适配,整合资源优势,提升服务质效,加快构建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服务体系,全力推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张志刚表示。
《中国教育报》2025年05月08日 第01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