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一株小葫芦里的育人智慧

发布时间:2025-05-09 作者:施洪坤 来源:中国教育报

  我所在的学校地处城区,结合校园自然资源和学生教育需求,学校开辟了两个校内外葫芦植育园,着力突破传统劳动教育边界,打造自然与心理交互空间,让每一株小葫芦幼苗的成长都与学生的发展同频共振。

  在春季开学典礼上,学校给每人分发一粒葫芦种子,寓意着新学期新希望,号召学生自己找培土、找育苗器皿,待幼苗长成后,亲手完成移栽。夏季时,学生赤脚进植育园给葫芦浇水、施肥、除草,感受指尖、脚尖触及泥土时的松弛感。课间、午休之余,孩子们蹲下来观察葫芦藤下蚯蚓松土,指尖沾满混合汗水雨水的泥土时,那种洋溢在脸上的放松和舒适,那种流露在外的期待和满足,令人心生感动。葫芦园是孩子们最天然的心理咨询室,这种亲密接触不是简单的看蚯蚓、玩泥巴,而是通过生命与生命的对话,让每一把泥土、每一株葫芦苗,都能成为治愈学生心灵的良药。在葫芦的成长过程中,学生们学会了耐心与关爱,他们观察葫芦的生长变化,体验生命的奇迹。

  为加强葫芦园的建设管理,给学生搭建劳动实践平台,学校结合葫芦生长周期特点,以春季种葫芦、夏季护葫芦、秋季收葫芦、冬季创葫芦4个主要劳动过程为牵动,开展“体验快乐,我与葫芦共成长”跨学科主题项目化长周期劳作。

  学校成立葫芦成长观察小组,记录生长日记,亲历从播种到秋收,伴随从开花到结果,同步记录个人心情,感知自然生命的循环法则。学校组建葫芦护卫队,面对葫芦烂根、虫害时,引导学生学会接纳不确定性,更要敢于面对学业上的挫折与困难。学生跟随葫芦文化研学团,挖掘“福禄”“和谐”“包容”文化符号,迁移到“小家”的和谐安定,“大家”的兴国安邦。霜降已至,随同秋收小分队,为自然枯萎的藤蔓堆肥,组织学生分享生命中最遗憾的告别,结束是另一种开始,促进哀伤情绪疏导;举行“我和葫芦有话说”活动,学生将烦恼、心事写在纸条上,集体随落叶一起焚化,感受被群体接纳的安全感。

  小小葫芦植育园在家庭关系重塑、社群关系共生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导向作用。学校开展亲子共养葫芦,家庭合作,组织祖孙共耕园地,邀请祖辈指导使用传统农具,现场传授种植技能。学校还举办了“行有所获,必有成长”置换大集,指导学生计算种植成本,设计出售定价,推销“葫芦娃”,提前进入社会交易买卖场景。小小葫芦园成了孩子们低压力的社交场景,尤其对社交退缩、沟通障碍或特殊需求的学生具有显著干预效果。这些植育园里的“社交课”,让每个人都能遇见同伴,找到声音,让校园成为情感生长的沃土。下一步,学校将继续倾听植物的声音,伴着光合作用的节奏,构建心理自然疗愈课程体系,将葫芦植育园的育人价值发挥到最大化。

  (作者系辽宁省大连市甘井子区奥林小学校长)

《中国教育报》2025年05月09日 第07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