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厚植“幸福感”产生的土壤

发布时间:2025-05-11 作者:纪秀君 来源:中国教育报

  “放心大胆地说,我们的教研没有谁对谁错,每个人都可以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近日,我参加了一场幼儿园教研活动,组织者改变了以往“少数人说,大多数人听”的方式,甚至临时推翻了原先预设的流程。结果没想到,这场“不太确定”的教研,很好地调动了教师的表达欲,麦克风轮转中,一些共识也在越辩越明中自然产生。

  教研是一种平等的对话过程。在幼儿园教研现场,通常会有幼儿园管理者、教师、教研员、专家等不同身份的参与者。就专业性和话语权来说,教师与其他具有一定权威性的参与者相比,经常因缺乏自信而不敢表达,即使表达也犹疑不定。当教师处于相对弱势地位时,不平等的教研带来的往往是“少数人说,大多数人听”,甚至是“一言堂”的场景。因此,营造平等对话的氛围,让每个人畅所欲言,是教研产生实效的基础。

  教研是集体智慧生成的过程。选择自上而下的教研,还是自下而上的教研,决定着教研问题的适切性和教师主动性的发挥。相比自上而下的教研,自下而上的教研更能把握住教师真正关心的问题,也更能在对话中将个人智慧上升为集体智慧。当教师作为一线实践者的真情实感得以表达时,他们共同生成的集体智慧便能在心灵扎根。

  教研也是给予教师“小确幸”的过程。常听到一些幼儿园教师说:“专家观点都不一样,我到底该听谁的?”“我觉得应该是这样的,但专家批评这样不对。”学前教育改革发展,必然带来观念的更新和实践新举措的涌现。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有时会陷入迷茫,在权威专家面前,往往会怀疑自己、否定自己。教研就是要帮助教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坚定信念、厘清价值、确认自己。

  幼儿园教研从相对固定走向不太确定,是一种转型期的探索,也是以人为本文化的生动体现。当前,幼儿园教育教学改革走向深入,各地在落实《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的过程中,强调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相信每一个幼儿都是积极主动、有能力的学习者。其实,这句话同样适用于幼儿园教师。当管理者相信教师、赋能教师,厚植那些“幸福感”产生的土壤时,教师也会迸发出无限活力,创造一个又一个精彩。

  说到底,教研是一场探索的旅程,正因为它有不确定性,教师才有更多空间去生成价值和意义,才能收获意外的“风景”。在这场对话中,幼儿园教师是一线实践者,理应树立专业自信,摈弃对权威的知识崇拜,确立在知识面前的主体地位。因为,对信念和真理的追求过程,本身就是生成知识和智慧的过程。

  借用“沂蒙二姐”吕玉霞的一句话:“我想对平凡人的队伍里有梦想的人说,你别再去自我怀疑,别停下你的脚步,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在让你变得更好。”

《中国教育报》2025年05月11日 第01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