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乡村幼儿园办园条件得到大幅改善,但保教质量提升速度仍相对滞后。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课程建设能力弱,不能很好地结合乡村幼儿的生活经验,将在地资源转化为课程资源,并科学地组织课程实施活动。为此,我们以教师带幼儿到大自然、大社会游玩的经验为基础,深入挖掘自然、社会资源中蕴含的教育价值,分析乡村幼儿的成长兴趣与需求,将其与资源的契合点确定为课程生长点,积极探索以大自然、大社会为支点的教育活动,找到了一条“接地气”的乡村幼儿园课程建设之路。
充分激活在地资源的教育价值
我县乡村幼儿园教师一直有带幼儿走进大自然游山玩水的传统,在游玩过程中也会收集大量的自然材料、物品,并将其带回幼儿园开展区域游戏。但受课程意识与课程建构能力的限制,教师对从大自然、大社会中获取的材料,未能灵活充分地挖掘其中蕴含的教育价值,导致对自然材料的运用浅表化。为此,我们依据陈鹤琴“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的理论,将幼儿生活其中的大自然、大社会纳入在地课程资源范畴,激活其中蕴含的多样化学习活动的价值,建构符合本地幼儿心理逻辑的课程。教师边利用边开发,从自然资源、社会资源拓宽至生活资源、时事资源,逐步为乡村幼儿园建构低成本、高质量的课程提供资源保障。
例如,叩官镇中心幼儿园将师幼共同游玩过的盘龙河、蓝莓种植基地等作为自然资源,将带领幼儿参观过的聚龙温泉小镇、叩官大集等划定为社会资源,将二十四节气、春节等确定为生活资源。对课程资源的梳理与盘点,使幼儿园的课程活动有了源头活水。
鉴于幼儿园运用资源的经验、能力有差别,我们从成功的实践做法中凝练出两种课程研发模式,以支持不同能力教师的课程建构需要。模式一:已有课程园本化。将那些与在地资源相匹配的活动内容进行园本化开发,同时舍弃其中远离本地幼儿生活、不符合幼儿兴趣的内容。模式二:基于幼儿的兴趣与需求,因地制宜利用在地资源“量体裁衣”,研制园本化课程活动。
确立“回应幼儿发展”的课程观
受儿童立场不坚定、目标意识欠缺等因素的制约,乡村幼儿园教师习惯使用“拿来的”课程内容开展教学活动,但这往往导致活动内容不能与幼儿兴趣、成长需求同频共振。为此,我们确立了“回应幼儿发展”的课程观,把幼儿兴趣、成长需求确立为活动缘起,组织课程建构能力强、有创新能力的骨干教师从实践中寻找问题突破口,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第一步,通过调查、统计、谈话等方式捕捉幼儿的兴趣与需求;第二步,聚焦幼儿兴趣与需求,选配可开发利用的在地资源;第三步,研判资源中蕴含的教育价值;第四步,预成主题活动网络;第五步,确立可达成的主题活动目标;第六步,与幼儿一起讨论指向目标达成的活动内容。这六步策略,回应了幼儿的需求,也为乡村幼儿园课程研制提供了清晰可见的路径指引。
例如,松柏镇中心园教师和幼儿共同研发的“探秘九仙山”活动,就源于幼儿跟家长参加九仙山“绿水青山”亲子运动会。回到幼儿园后,通过集体讨论,教师发现,幼儿对山上的猴子、孙膑书院及风景名胜比较好奇。基于幼儿的兴趣,以及可利用的各种资源,师幼共同生成了集体教育活动“九仙的故事”、亲子活动“好客山里人”,以及区域活动“我是小导游”等。
“回应幼儿发展”的课程观,将幼儿兴趣需求与在地资源很好地统整起来,让乡村幼儿园教师找到了课程建构的抓手,真正具备了生成课程的能力。我们还惊喜地发现,摆脱了“拿来主义”的教师,找到了课程实施的方法,收获了专业自信,与幼儿共同创生活动的积极性前所未有地提高了。
以主题探究活动优化课程实施
受传统教育观念影响,乡村幼儿园教学中仍然存在大量的集体教学活动,幼儿外出游玩、区域游戏多是浅层次玩耍,教师缺乏支持幼儿开展探究性学习的经验,这导致课程实施缺少连贯性,幼儿的经验多是碎片化的。为此,我们聚焦如何支持幼儿在游历大自然、大社会中,以及在区域游戏中实现有效学习等问题,以潮河镇中心幼儿园等园所的实践经验为范本,提炼出包含探问、探访、探究的“三探式主题探究活动”范式,为乡村幼儿园课程有效实施提供支架。
例如,五征集团是设在潮河镇的一家公司,许多幼儿家长都是该公司员工,幼儿对其比较熟悉,且对公司生产的许多车型感兴趣。为此,潮河镇中心幼儿园就开展了“了不起的五征”活动。一探问:教师与幼儿围绕“关于五征你知道什么”等问题展开讨论,为参访做好准备。二探访:幼儿实地走进五征汽车城,广泛获取经验信息。三探究:幼儿将参访中获取的知识经验、所见所闻进行表征、分享。结合幼儿的兴趣点与探访中的发现,教师引导幼儿尝试研究坡度、光滑度与速度的关系,开展制作垃圾车、洒水车等多样化的探究活动。
“三探式主题探究活动”将幼儿学习的空间从幼儿园拓展至大自然、大社会,使园外探访与园内探究活动内容都围绕同一主题展开,增强了课程实施的逻辑关联性。同时,幼儿怀着好奇在对大自然、大社会的探寻中感知、发现,又将所知、所见、所闻、所惑带回幼儿园并深入探究,课程实施打破了随意性、碎片化,开始迈向探究性、主题化。
(作者单位:山东省五莲县教育事业发展中心)
《中国教育报》2025年05月11日 第02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