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的,的——哥,哥——哥……”近日,远在江西省赣州市的7岁听障男孩乐乐(化名)盯着电脑上“康复云”平台的3D虚拟发音模型练习发音,电脑的另一端是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中医药与康育学院言语听觉康复技术专业实训室,在该校学生志愿者魏星星的反复指导下,乐乐终于学会了拼音“g”的发音。
据悉,我国有1500万名言语障碍儿童,但专业治疗师不足2万人,缺口巨大,传统康复教育更面临“课程滞后、实训匮乏、技术断层”的难题。宁波卫生职院率先破局,该校言语听觉康复技术专业与行业数字化领军企业合作,历时9年探索,以研发的“康复云”智能平台为核心,构建覆盖课程、实训、评价全链条的“数字化全人康复”培养体系,带动全国39所院校开启康复教育数字化转型。
“十年前,我们教学生‘听声辨音’,靠的是纸质图表和老师示范。学生连声带怎么振动都想象不出来,怎么能精准干预?”十年前的教学场景,让宁波卫生职院中医药与康育学院院长周静印象深刻。
自2012年起,周静带领团队着力重构“岗课同频”的动态课程体系,牵头制定《高等职业教育言语听觉康复技术专业教学指南》等4个国家教育/行业标准,开发5821条数字资源,依托“康复云—在线课程”实现云端个性化教学。
经过团队多年的努力,如今宁波卫生职院言语听觉康复技术专业课堂不再是传统的“我说你听”模式,而是结合当下的AI热点,依托“康复云”平台,打造看得见的3D虚拟发音器官,让发出的每一个声音都能直接展现出声音的发音位置、发音正确程度、发音声时等,让言语障碍儿童发出的声音“一眼”见问题。
“学姐们曾说半年实习见不到几个复杂病例,我们现在能在电脑上随便练!”在短短的半年时间里,魏星星就完成了虚拟病例训练427次,参与远程康复8例。
据统计,在该校言语听觉康复技术专业课程的线上平台设置了300例单病种、50例复杂病例,学生可以反复模拟诊疗。该专业与行业领军企业合作打造了“康复云”平台与校内“小小虎”儿童康复中心,构建了“虚拟仿真—线上临床—线下实战”三阶实训体系。
“康复云”平台也为学生的就业“赋能”。去年刚毕业的学生邢佳和刚入职,就用“康复云”平台优化了工作单位的主观嗓音功能评估方法。“懂专业、会数字技术的言语康复专业人才,在业内很受欢迎。”企业导师韩立文说。
“康复云”平台的数据也一直在递增:服务309家医疗机构、267所特教学校,年度康复超3万人次;创造出中国聋儿90%言语康复率;为224所医院、114个康复机构提供职业技能培训;成果已在特殊教育等6个专业领域推广至全国39所院校……
周静指着平台上跳动的数据说:“我们不仅要让学生从‘会做题’变成实实在在的‘会治疗’,更要让每一个言语障碍儿童‘会说话’。”
《中国教育报》2025年05月14日 第03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