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善用大历史观教育这一思想锐器

发布时间:2025-05-15 作者:王娟 来源:中国教育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牢固树立大历史观,以更宽广的视野、更长远的眼光把握世界历史的发展脉络和正确走向,认清我国社会发展、人类社会发展的大逻辑大趋势,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沿革和实践要求”。历史观为人们评价历史和展望未来提供了价值尺度,大历史观是我们正确对待历史的价值尺度,是批驳历史虚无主义的有力武器,在与错误思潮的较量中,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展现出更为强大、更有说服力的真理力量。

  一段时间以来,某些网络烂梗戏谑英雄人物,某些“学术研究”以“还原真相”之名解构历史……历史虚无主义正以更隐蔽的方式侵袭青年认知。如何在这场对青年的争夺中占据主导?如何为新时代青年构筑思想防线?大历史观教育以贯通古今的视野、鉴往知来的智慧,成为新时代青年拨开迷雾、锚定坐标的思想“导航仪”。

  穿透历史偶然性迷雾,大历史观教育重构历史规律认知坐标

  历史虚无主义实施颠覆历史认知的惯用手段,就是用“历史偶然性”来消解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割裂历史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把历史发展简化为偶然事件的堆积,进而否定历史规律,达到“去规律化”的目的。而大历史观与之截然不同,是基于历史潮流和历史大势之“大”来看待历史的发生发展,从数百万年的人类史、万年之久的文化史和数千年的文明史来看待历史发展,认为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始终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具有规律性。

  大历史观之“大”在于恪守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和历史大势。大历史观教育通过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揭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通过量变质变规律揭示历史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引导青年科学把握人类社会演进规律、世界历史发展脉络、我国社会发展大势,准确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这是大历史观之“大”的本质。由此,青年领悟到,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是顺应和把握历史发展大势的必然结果。如此,大历史观教育就能引导青年穿透历史偶然性迷雾,坚信历史规律和历史大势,进而重构历史规律认知坐标。

  破解历史记忆虚构术,大历史观教育筑牢历史经验“防火墙”

  历史虚无主义实施颠覆历史认知的常规策略,就是通过“记忆重构”来制造历史经验的断裂,以“重新评价”、“还原真相”之名对待历史,否定历史经验,甚至以古非今。历史虚无主义者常常对近现代中国历史进行歪曲和贬低,利用信息不对称精心设计“证据链”,诱导青年形成错误历史记忆。大历史观则主张客观看待历史事实,总结历史经验,汲取前进智慧。

  大历史观之“大”在于所观历史纵深之长,将过去、现在和未来相连接。因此,大历史观教育引导青年远观历史,总结历史经验,从而指导现实、远瞻未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强调“历史是一面镜子”。这些重要论断启示我们,要善于总结历史经验。《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全党要坚持唯物史观和正确党史观,从党的百年奋斗中看清楚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弄明白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大历史观教育正是立足更深远的历史视野,引导青年深入学习和总结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的经验,坚定历史自信,以史鉴今,从而破解历史记忆虚构术,筑牢历史经验“防火墙”。

  跨越历史时空鸿沟,大历史观教育贯通历史传承

  历史虚无主义实施颠覆历史认知的普遍形态,就是通过历史时空切割术瓦解对历史的整体性认知。历史虚无主义割裂历史事物的内部联系,否定历史发展的整体性和连续性。譬如,有人错误地认为,鸦片战争仅仅是“贸易战”,是由“禁烟”引发的贸易争端。这一说辞孤立地看待鸦片战争的爆发,忽视西方列强殖民扩张的历史进程,隐藏了资本主义为谋求资本增殖而不断扩张的本性。与历史虚无主义相反,大历史观主张整体性视角,避免割裂的、孤立的碎片化史观。历史的联系是不可能割断的。从世界近现代史和中国近现代史来看,鸦片战争的爆发既有中国封建主义腐朽僵化的内因,也有西方列强对落后国家强行占领、恶意掠夺的外因,绝非“贸易战”而是“侵略战”。

  大历史观之“大”在于视野之广,以整体性视角理解历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树立大历史观,从历史长河、时代大潮、全球风云中分析演变机理、探究历史规律”。大历史观教育要贯彻落实这一重要论述,重视历史发展的整体性,把古今中外的纵横时空作为审视历史发展的坐标系,基于客观史实,观世情国情,既不碎片化地看待历史,更不割裂历史内在的逻辑演变。列宁说:“如果不是从整体上、不是从联系中去掌握事实,如果事实是零碎的和随意挑出来的,那么它们就只能是一种儿戏,或者连儿戏也不如。”历史虚无主义所钟情的正是零敲碎打的手段,其炮制的论调虽形同儿戏,却具有迷惑性。因此,只有通过大历史观教育引导青年深入把握历史的整体性,学会运用整体性思维,跨越历史时空鸿沟,才能在宏阔历史之“尺”的度量下识破历史虚无主义,贯通历史传承。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如果历史观错误,不仅达不到学习教育的目的,反倒会南辕北辙、走入误区。”这一重要论述启迪我们,要树立正确历史观。为此,要善用大历史观教育这一锻造新时代青年的历史思维锐器,引导新时代青年在历史规律坐标系中锚定方向,在历史经验宝库中汲取智慧,在历史整体性长河中激荡出属于这个时代的历史时空。这种历史自觉,正是对抗历史虚无主义最坚固的精神长城。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高校思政课研究专项一般项目[22VSZ062]成果)

《中国教育报》2025年05月15日 第05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