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依托产教融合实践中心打造“人才反应堆”

——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创新实践之路(三)

发布时间:2025-05-20 作者:杨定成 来源:中国教育报

  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以职业教育体系改革为突破口,依托国家生产性实训基地等10个省部级及以上平台,打造浙南产业集聚区先进装备制造业产教融合示范基地(以下简称“基地”)。基地自2022年启用以来,以机制创新为引擎、以实战教学为根基、以深度协同为纽带,不仅重塑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更以“人才反应堆”的澎湃动力,为区域智能制造产业升级注入强劲动能,为职业教育提质增效提供了宝贵经验。

  破局:推动产教融合的跨越式升级

  基地以“真场景、真岗位、真项目、真设备、真考核”“五真”理念为突破口,深度对标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通过三大创新举措实现产教融合的跨越式升级。

  一是模式重构。基地引入德国职业资格认证与考核体系,构建“双元三段、柔性定制,轮岗顶岗、工学一体”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在学校开展专业领域的课程,在企业开展生产技能的培训,在基地开展综合技能的培训。

  二是课程再造。基地以岗位能力培养为核心,根据制造业生产工艺过程的关键节点,构建“基础共享、岗位分流、就业拓展”的模块化课程体系。以区域性典型产品和工艺为学习载体,重构课程内容,以电气安装大赛为引领,实现“岗课赛证”融合。

  三是标准融合。基地以行业产业迭代需求为锚点,精准捕捉“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动态风向,构建课程标准与职业资格标准的深度融合体系。基地联合头部企业,将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等前沿技术转化为可落地的教学模块;引入智能制造系统等国家职业技能标准,通过“课证融通”实施路径,无缝对接职业资格认证考核要求,实现“学用一体、课证合一”的人才培养目标。

  创新:以混合所有制激活“公益+市场”双轮驱动

  面对建设投入大、运营成本高的难题,基地创建“公建民营、独立核算”的混合所有制模式,构建“政府部门引导、企业参与、学校运营”的可持续发展生态。

  一是机制创新。校企双方联合成立温州尹天数智人才公共实训基地有限公司,企业提供场地与技术支持,学校主导课程开发与师资建设。通过技能培训、技术研发等市场化板块实现自我“造血”,同时反哺人才培养。

  二是资源整合。基地打造“线上+线下”一体化实训平台,线上打造工业物联网仿真系统,学生可通过虚拟仿真完成生产线调试;线下建设智能仓储、数字化车间等实训场景,设备与企业实际生产车间1∶1复刻。“线上+线下”一体化实训平台向周边院校、中小企业开放,年均服务校外人员5000人次,成为区域智能制造技术共享中心。

  收获:书写人才与产业“双向奔赴”的生动答卷

  在全面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所激发出的办学活力驱动下,基地不仅破解了职业教育发展瓶颈,更形成了人才培养与产业升级的良性循环,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

  一是输送高素质人才。近3年,基地与38家龙头企业建立深度合作,开设“正泰电气专班”等9个特色班级,培养180名定制化人才,毕业生留温率超65%。同时,面向社会开展维修电工、智能制造工程师等高技能培训1.5万人次,其中500余人成长为企业技术骨干。

  二是辐射引领作用显著。“区域协同共建金海产业学院,精准破解产业人才短缺难题”入选教育部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典型案例;“数字技术产业人才学院建设”项目在全国职业教育大会上作经验分享。

  三是实现赛事突破。学生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获得一等奖2项、二等奖5项。2024年,基地学生团队研发的“新能源汽车电池智能检测系统”获得国家专利,直接应用于温州本土企业生产。

  “我们的目标不仅是培养工匠,更要成为产业升级的引擎。”基地负责人表示。未来,基地将持续深化“教育赋能产业,产业反哺教育”的良性循环,通过建设“数智工匠”培养基地、产业技术研发中心,为数智产业发展提供人才与技术双重支撑。

  浙南产业集聚区先进装备制造业产教融合示范基地以“政校企协同、产教深度融合”为核心,探索出了一条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的创新路径。未来,随着“数智工匠”培养体系的不断完善,中心将持续为地方乃至全球智能制造产业输送高技能人才,助力“中国智造”迈向更高台阶。

  (杨定成)

《中国教育报》2025年05月20日 第06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