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找准AIGC写作创新与规范的平衡点

发布时间:2025-05-21 作者:吴素华 张磊 来源:中国教育报

  随着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基于大模型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在辅助学术研究和撰写学术论文方面展现出巨大潜力,但同时也给高校人才培养带来了新挑战。如何在充分利用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技术提升学术效率的同时,确保学术诚信、规范使用,并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与创新能力,成为高校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智能浪潮下涌现学术创作新图景

  自2022年ChatGPT发布以来,生成式人工智能快速发展,引发社会各个领域的变革。AIGC是通过人工智能技术自动创建文本、图像、音频、视频、代码等多种形式内容的过程。在高等教育领域,AIGC正被越来越多的高校师生应用助力教学和科研工作。它在辅助撰写研究背景和文献综述,帮助优化实验设计、进行初步的数据分析和结果阐释,翻译、润色语言文字以及按照不同格式生成参考文献等方面发挥的作用日益显著。麦可思研究院2024年发布的调查数据显示,几乎所有被访的高校师生都表示曾使用过AIGC工具,近两成被访者被认定为“重度用户”,每天多次使用;超三成本科生使用AIGC写论文或作业。

  国际上对学位论文使用AIGC的监管态度在迅速转变。2023年初,为避免学生利用AIGC直接生成或者代写论文而引发学术剽窃等学术不端风险,美国纽约市教育部门、澳大利亚部分州的教育部门、剑桥大学、帝国理工大学等曾经出台政策禁止学生使用AIGC。但是,经过两年的探索和讨论,全球越来越多的国家和高校意识到AIGC的应用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转而积极拥抱AIGC,出台一系列适应性措施,探索通过教师授权使用、限定辅助功能使用、规范引注要求等方式将其合理融入教育教学和学术研究中。

  面对AIGC技术在学位论文中的普遍应用,我国也有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进行有益的探索。例如,复旦大学发布了《复旦大学关于在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中使用AI工具的规定(试行)》,明确提出“六个禁止”,对人工智能(AI)工具在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撰写过程中的使用情况进行了详细规范。华北电力大学、湖北大学、福州大学等高校相继发布通知,在学位论文标准上提出“AIGC疑似度”的指标要求,积极探索利用AIGC技术检测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的管理策略。

  算法“黑箱”中隐藏论文撰写双刃剑

  当前,高校师生对AIGC技术的认知与应用能力仍有待提升,对其可能引发的学术风险和意识形态风险认识还不充分。一方面,AIGC基于参数过亿的大语言模型,其背后是复杂的人工神经网络算法,具有“黑箱”特性。由于无法确切知晓每一段AIGC究竟使用了哪些内容,极易引发剽窃、侵犯知识产权等学术不端行为。另一方面,AIGC生成的内容具有拟人化风格,大量错误思潮可能在人机对话过程中广泛且隐秘地传播和渗透。许多教师和学生未接受过系统的AIGC技术培训和指导,过度依赖其生成的辅助文本,容易引发意识形态安全风险。

  此外,过度依赖AIGC写作,会削弱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学术水平。AIGC生成的文本虽在格式上看似严谨,但往往缺乏实质内涵和数据支撑。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如果学生专业基础不扎实或缺乏学术判断力,仅依据AIGC的框架进行研究,可能会误入学术误区甚至偏离研究方向,影响研究成果的学术可靠性。长此以往,可能导致学位论文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性不足。

  与此同时,针对AIGC生成内容的学术不端检测技术仍相对落后。当前主流检测方法主要基于字符、向量、语法、语义以及篇章结构的查重相似度检测技术。例如,使用“万方数据文献相似性检测系统”对ChatGPT-4.0生成的摘要进行检测,可发现整体相似度仅为6.19%,凸显出传统检测技术在面对AIGC时的力不从心。尽管中国知网近期上线了AIGC检测功能,但其检测效度与可靠性仍需进一步验证。

  技术边界处密织学术规范防护网

  完善AIGC时代的人才培养模式与评价机制。AIGC快速发展的时代,高校应积极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和评价机制,以适应技术变革带来的新挑战。具体而言,一是要结合学科特色和实际情况,制定本科及研究生学位论文中AIGC使用的指南或边界,明确其使用范围、场景及比例,并根据AIGC技术的迭代情况及时更新相关规定。二是要切实加强学术诚信教育,引导学生在学位论文中合理运用AIGC,避免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三是要重新审视学位论文的功能与作用,丰富人才评价的新方式与新路径,强化论文撰写过程中师生的交流互动,并增加论文评价中现场“答”与“辩”的权重。高校应尽快从单一的学位论文评价机制,转向学位论文和实践成果相结合的多元评价机制,鼓励学生以案例分析、设计方案等形式申请学位答辩。

  实施师生AIGC技能提升计划。开展针对教师,尤其是中老年教师AIGC应用技能的专项培训,涵盖技术原理、工具操作、教学融合及伦理规范等内容,在提升自身运用AIGC技术能力的同时,能够指导学生科学规范使用AIGC。高校还应为学生系统开设人工智能通识课程,包括基础理论、技术实践以及学术伦理等相关课程,提升学生数字技术专业技能和素养,增强对AIGC生成内容的鉴别能力以规避风险。

  加强AIGC检测工具的布局与完善。面对AIGC技术给人才培养机制带来的新挑战,相关部门应予以重视,组织第三方机构制定《学位论文中AIGC使用边界指南》,明确“人工智能辅助”与“人工智能主导创作”的概念,清晰界定AIGC代写论文与合理辅助论文写作的边界。同时,还应鼓励和支持第三方教育机构开发先进的AIGC检测工具,提升学位论文中AIGC的检测、审查和预警能力,并探索建立检测的国家标准与规范。此外,还应加强将水印技术融入AIGC生成过程的前瞻性技术研发,以便指导教师和学位答辩委员会更准确地识别信息来源,有效预防和规制技术滥用行为。

  (作者吴素华系华北电力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张磊系华北电力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

《中国教育报》2025年05月21日 第06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