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构建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服务体系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构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服务体系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要完善帮扶援助体系,健全困难帮扶机制,加强帮扶对象能力培训,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莘莘学子的关怀关爱,为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提供了基本遵循。
提高认识,明确就业帮扶援助的重要意义
完善就业帮扶援助体系,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思想在就业领域的体现。
一是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就业帮扶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安全稳定的关键举措。完善就业帮扶援助体系,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体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二是充分体现了帮扶援助的公益属性。就业帮扶集中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公共资源分配、社会公平保障与人民福祉提升的核心理念。公益属性体现在服务目标的社会性,就业帮扶政策以社会效益为核心、以社会责任为担当,保障帮扶对象的基本就业权益,帮助其积累经验并融入社会,发挥着社会兜底保障作用。
三是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建设帮扶援助长效机制的决心。将各地各高校形成的典型经验和好的做法上升为国家制度,为促进帮扶对象高质量充分就业提供强有力的政策保障,为各地进行制度创新和政策创新提供了借鉴与遵循。
完善机制,落实就业帮扶援助要求
《意见》明确提出要完善帮扶援助体系,将困难群体帮扶纳入制度化建设轨道。构建“精准识别—精准施策—岗位推送—赋能提升—多维协同”的五位一体长效帮扶机制,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制度创新,是夯实高质量发展社会基础的系统性工程。
精准识别机制。《意见》指出,为脱贫家庭、低保家庭、低保边缘家庭、刚性支出困难家庭、零就业家庭以及有残疾的、较长时间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等帮扶对象提供服务和援助。这就要求构建精准识别机制,即精准识别重点帮扶对象,确保帮扶资源真正覆盖毕业生困难群体。
精准施策机制。《意见》强调,要健全困难帮扶机制。这就要求构建精准施策机制,即在精准识别帮扶对象的基础上,通过建立“一对一”结对帮扶,综合考虑毕业生家庭经济、就业能力、身体心理健康等状况,开展分层分类精准施策,实施“一生一档、一生一策”实名制管理,实现帮扶措施差异化、个性化、实效化。
岗位推送机制。《意见》要求,鼓励用人单位在同等条件下优先招聘帮扶对象。这就要求构建岗位推送机制,通过开发优质岗位、筛选适配岗位、优先推荐岗位、精准推送岗位,帮助毕业生困难群体实现“能就业”“好就业”“就好业”。
赋能提升机制。《意见》强调,要加强帮扶对象能力培训,这就要求构建赋能提升机制,即通过系统化、专业化的职业技能强化、求职能力提升、生涯发展支持等能力培训,提升毕业生困难群体就业竞争力和职业长期发展能力,实现就业帮扶的“造血式”赋能。
多维协同机制。《意见》强调,推动政、企、校协同联动和信息共享。这就要求构建多维协同机制,即通过政府部门政策协同、高校校内资源整合、家校企联动,形成政策协同、工作联动、服务衔接的帮扶合力。
强化措施,确保就业帮扶援助实效
宏观层面要提高认识,强化工作协同。一要强化协同机制。教育、人社、民政等部门建立定期会商制度,统筹推进求职补贴发放、企业优先招聘等政策落地,确保跨部门帮扶措施形成合力。二要压实高校主体责任。落实就业“一把手工程”,由党委书记、校长牵头成立工作专班,定期召开就业形势研判会,协调教务、学工、院系等力量集中攻坚,最大限度提高就业帮扶质量与水平。三要凝聚社会帮扶共识。通过主流媒体宣传就业帮扶典型,引导国有企业设立帮扶对象招聘专岗,对吸纳重点群体就业企业给予税收优惠,营造全社会支持氛围。
中观层面要健全机制,夯实高校主阵地。一要规范实名帮扶制度。落实好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实名登记要求,建立“校—院—班”三级台账,动态更新就业状态,及时配合人社部门做好信息衔接。二要强化资源保障能力。设立就业帮扶专项资金,重点用于就业能力培训、企业导师聘任等支出。三要构建评价体系。将帮扶对象就业落实情况、求职补贴覆盖率等指标纳入高校考核。
微观层面要精准施策,提升就业帮扶实效。一要精准识别帮扶对象。通过学籍系统与民政部门低保数据比对,结合辅导员谈心谈话,建立脱贫家庭、残疾毕业生等7类群体实名数据库。精准收集就业意向,综合家庭情况和个人实际确定帮扶对象,不搞“一刀切”。二要精准匹配帮扶资源。组织就业指导教师、专业课教师、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工作人员、优秀校友组建帮扶团队,为困难毕业生提供简历修改、面试模拟等“一对一”指导。三要精准开展分类帮扶。对离校未就业毕业生持续提供岗位信息直至落实就业,对零就业家庭毕业生纳入公益性岗位安置,对残疾毕业生开发居家客服、数据标注等适配岗位。
(作者系湖北省教育厅一级巡视员)
《中国教育报》2025年05月21日 第05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