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凤军教授的新书《县域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研究》(商务印书馆)虽然是一本论述县域文旅深度融合的专著,但其中有一部分关注文旅人才培养,从中可以从文旅产业的视角透视近年来教育界和产业界在新文科建设中的成效和问题。
2018年,中共中央作出了促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战略部署,组建文化和旅游部。机构改革实现了文化部门和旅游部门在机构和职能的整合,但要实现高质量、全方位的融合,需要积极主动探索解决制约融合发展的主要矛盾。在当前的背景下,“理念融合”应是文旅融合的着力点和突破口,要从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上筑牢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基础。
基于这种认识,本书用两章的篇幅,从文旅人才的需求侧,分别研究了文旅部门公务员队伍的组织文化认同和文旅局长的个性特质,从文旅深度融合和高质量发展的时代需求的视角,探索人才培养的目标。
文旅部门的公共治理能力和组织绩效对文旅融合的深层次推进和高质量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书的研究证实,政府部门工作人员的理念、价值观、认同以及知识结构、工作经历、工作职能等个人特征对于文旅部门的治理能力会产生重要影响。
县级文旅局长作为机构改革后深化文旅融合工作任务的“前线总指挥”,其重要性愈发凸显。近年来,各地涌现出不少“网红”文旅局长,借助网络平台和短视频推广当地旅游,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作为管理中最关键、最活跃的因素,什么样的人能够掌舵地方文旅融合工作?开展高质量的文旅融合需要什么样的部门“一把手”?文旅机构改革之后,哪些文旅局长有效地开展了文旅融合工作?他们身上具备怎样的特质?哪些特质是当好文旅局“一把手”的必备要素?本书依据特质理论和扎根理论,探索县级文旅局长的人格特质结构,为机构改革后文旅局“一把手”的选择提供人格方面的依据和方向。研究表明,文旅局长不但要成为本部门业务方面的骨干、权威、专家,即所谓的“专才”,还应该是行政管理方面的专家、管理工作的内行,即所谓的“通才”。这正是新文科的基本内涵和培养方向。
同时,本书又从文旅融合人才的供给侧,即高等学校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角度,探讨文旅人才培养的质量和问题。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将文旅人才培养与新文科建设相结合,是新时代文化旅游产业创新驱动发展的根本要求,是支撑文化旅游产业快速发展的基本保证。为此,教育部制定实施了“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提出了全面推进四新建设,即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发布了《新文科建设宣言》。适应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新要求,推进哲学社会科学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交叉融合;培养具有新时代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先进文化;培养优秀的社会科学家;通过推动新文科的建设,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学派。可见,新文科建设要立足当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国情,面向新的社会需求,培养具有时代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具备实际能力、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复合型人才。
本书的研究指出,发挥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主渠道作用,构建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依托高校优质资源培育高素质旅游专门人才。设立文旅教育联盟,建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旅游人才培养机制,打破传统培养瓶颈,密切学校与业界的联系,推动教学改革和产学研一体化发展,培养服务现代旅游定制化、小众化、近程化、深度游急需的专门人才。统筹综合性大学、旅游职业院校发展,按照分层推进、错位发展、良性互动的原则,形成多门类、多学科、多层次的文旅教育体系。
本书虽然主要是一部研究文旅深度融合的学术专著,但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新文科建设对人才培养和行业发展的推动作用,除供文旅行业的专业人士研读外,对教育行业的研究者和从业者亦有参考和启发价值。
(作者系浙江省文物保护利用协会会长)
《中国教育报》2025年05月21日 第10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