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66问》 陶继新 著 二十一世纪出版社
我虽然在教育行业行走了三十多年,但时常会有一种越来越不会教的困扰,面对着相隔半个世纪的“稚嫩生命”,有时甚至不知所措。我也常被年轻人追着问各种问题,于是总有种要寻找答案的冲动,直到看到陶继新老师的《教师66问》,仿若得到为人师的锦囊。
陶老师首先说到读书,因为那是生命成长的必需。他强调,读书要“取法乎上”,他自己就是因为不断阅读经典而进入写作的。卡夫卡说:“一本书就像一把利斧,劈开我们冰封的内心。”读书的人内心柔软,读书的人更有能力去理解纷繁的世界。那些在课堂上看似信手拈来的妙语连珠,那些以书解书的奇思妙想,都来源于教师不懈的阅读。
谈读书一定要谈写作,因为教师的高阶成长就是写作。如果只是埋头做一个教书匠,不懂得总结、反思、提升,那就真的把教书这个工作变成体力劳动了。《教师66问》开篇,陶老师即强调:“道”的要义,在于真实,在于自然。我深以为然,“怎么生活就怎么写作”,我曾把自己的童年、故乡、亲人、学生都真实地记录下来,出版了《陪小土豆们读初中》《教想曲》《文学是一粒粟》《素履不歇》四本书。我认为,只有开始写作,我们对教育的思考才真正开始走向深入。
我特别认同陶老师对“写作之道”的阐释。写作的源头活水当然是读经典。陶老师用“作文批评”来定义教师批改作文。我在平日的写作教学中也采用了类似的方法:让学生反复修改自己的作文后,课前读给同学听,然后你一言我一语共同批评,慢慢发现,他们因此变成了很好的批评家,写作中存在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陶老师在“高效教学”部分提供的锦囊简直一个连着一个。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是学堂而非教室。”“学堂”更多关注“学生的学”而不是“教师的教”,陶老师认为,“童子功”是“一生文化的根基”,小孩子记忆力强,希望老师们多给孩子们“念书”的时间,“内含智慧的经典一旦走进学生的记忆之中,就如在其心里种下了一颗可以长成大树的种子”。他希望我们能够古为今用,让中国灿烂的传统文化与教育思想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我做了三十年班主任,读陶老师谈班主任工作的“锦囊”倍感亲切。“复归于婴儿”,把自己变成小孩子是至关重要的,其实,卓越的班主任,都没有忘记自己也曾经是个孩子。蒙台梭利说:“儿童有着他自己的人格,他自身具有创造精神的美和尊严。这种美和尊严是永远不能磨灭的,所以他的纯洁而非常敏感的心灵需要我们最审慎的爱护。”
把学校创造成一个充满惊喜的地方,让孩子们对学校生活充满期待,这是每一个不曾丢失童心的教师应有的追求。
记得在辅仁校区的时候,我常常带学生“山行”,把主题班会开在了山顶的“东亭”;初雪诗歌快闪;牧牛山雪地节……在青岛校区,我带孩子们到海边讲“海日生残夜”,看统治宇宙的巨大星球跃出海面,海边骑行,登即墨最高峰……
我刚毕业在乡镇中学教书的时候,春天挖荠菜,夏天晚上到小河里捉螃蟹,秋天进山里逮蚂蚱,冬天去旷野越野赛,都让我的学生记忆深刻。在我看来,超长学习会让孩子们厌倦,而不断变化富有“创意”的活动,让孩子们觉得学校生活有意思。
其实儿童本自具足,相信每个孩子都带着爱和能力来到这个世界。在孩子人生的春天给予其足够的理解与接纳、鼓励与支持,让他们不丧失对于这个世界的好奇,不丢掉本真的善良与坚持——这就是一个好老师了吧。
陶老师特别注重身体锻炼,即使在酷热的夏天也登山不止,从来都神采飞扬、步履矫健。他总是用最好的状态去影响周围的人。我想,这与他不间断地与大自然“精神往来”有直接的关系。他说:“我们要用平常心看待人生,用和谐心境对待世界,不大喜大悲,不大惊大恐,凡事皆视之自然。”
最后,陶老师教给我们的锦囊是“关系”两个字。他告诉我们,找寻人生的“自洽”处——内心平和、思想澄澈、行为坚定、臻于至善,用真诚的内心去处理种种关系,然后安心坐下来,读书、写作、教书、为人处世,健康安乐,做有价值的事情,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他说:“希望所有教师在‘成人之美’的时候,也成己之美,诚如是,幸福就会在更多人的心里荡漾开来。”
(作者系山东大学附属中学教师)
《中国教育报》2025年05月21日 第10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