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复旦大学打造百余门“AI大课”撬动人才培养模式变革

当AI走进各个学科的课堂

发布时间:2025-05-26 作者:本报记者 任朝霞 通讯员 赵天润 殷梦昊 来源:中国教育报

上图:复旦大学“自动驾驶人工智能原理与实践”课堂。田新 摄

 

下图:复旦大学“具身智能引论”课堂。学校供图

 

  数字教育 引领未来·人工智能助力教育变革

  AI通识基础课程面向全校学生通识普及,AI专业核心课程从底层逻辑出发系统呈现人工智能相关学科核心技术,AI学科进阶课程交叉融合AI技术与文社理工医各学科核心知识,AI垂域应用课程面向AI各个垂直领域的应用场景……

  2024年5月,复旦大学正式启动人工智能课程体系建设和教育模式改革会战,构建本研融通的AI-BEST(基础、核心、进阶、应用)课程体系,以“AI大课”为引擎引领教育革新,打造AI+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新局面、加快构建科学智能创新生态。

  一年来,复旦大学已立项建设116门“AI大课”,实际开课121门,吸引了7500余名本研学生修读,基本实现AI-BEST课程全部开课、AI课程覆盖全部一级学科。

  师生共创、本硕博共读、跨学科共研……日前,记者走进复旦大学“AI大课”课堂,深刻感受到人工智能走进高校课堂带来的巨大变化。

  智教:打造面向所有专业的AI课程体系

  听集成电路与微纳电子创新学院副教授林青讲解自动驾驶原理,跟着计算机专业大二本科生张子程一起设计参数、采集小车数据,坐在模拟驾驶舱里感受自动驾驶仿真实验……在复旦大学邯郸路校区元·创中心,记者和选修“自动驾驶人工智能原理与实践”课的学生一起,上了一节饶有趣味的“AI大课”。

  “这是一门产学研融合的实验课程,2019年起我们与企业合作开设,旨在让学生在实验操作中提升对人工智能技术的认知和理解。”该课程负责人、复旦大学未来信息创新学院教授胡波介绍,建设“AI大课”后,课程进一步完善,为不同层次学生提供从人工智能入门到深入探究自动驾驶技术的综合性实验模块,吸引了全校不同专业的学生选修。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116门“AI大课”中,能够像胡波这样在原有课程上升级的并不多,七成以上的课程都是按照新体系新标准全新开设的。

  “我们要有‘第三只眼’,以AI的视角解决更广泛的生物学问题。”“人工智能生物学”是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曹志伟和教师王一、陆晨琪、黄强合作开设的一门“AI大课”,除了机器学习内容,课程还增加了前沿AI模型与应用场景。

  曹志伟表示,当AI进入生物学课程,首先希望大家对AI“祛魅”,真正弄懂其原理,学会选择合适的模型工具去处理大规模的数据、帮助自己更好地解决生物学难题。

  AI技术与考古学研究的融合也迎来诸多新突破,在科技考古研究院副教授文少卿和计算与智能创新学院教授钱振兴、金城合作开设的“AI考古”课上,来自考古学、生物医药、中文等不同专业的学生因为共同的兴趣聚在一起,每名学生都可以尝试上手做一个AI项目,在AI考古场景应用中边探索边学习。

  “‘AI大课’不是单指一门课或者几门‘金课’的集合,而是学校整体设计、合力打造的面向所有专业和学科背景的课程体系。”复旦大学人工智能教育教学创新中心常务副主任、计算与智能创新学院执行院长杨珉说,学校希望“AI大课”面向文社理工医不同学科、不同阶段的学生,形成“AI素养—AI能力—AI创新”多目标、多层次的培养体系。

  智学:“师生共创”课堂新模式

  “备课时,我用DeepSeek检索超声技术前沿方向,有一页内容我完全不知道,查过后发现,确实是非常前沿的内容,后续我们也会提到。”在“医学超声技术”课上,任课教师、生物医学工程与技术创新学院教授余锦华笑着对学生们说。

  “‘AI大课’本身就是一个探索的过程,没有千篇一律的课堂模式,每一门课都是新的探索,也都在为未来的课堂教学提供更多的案例。”胡波告诉记者,虽然他们此前已经编写出版了《自动驾驶:人工智能理论与实践》教材,但教材内容只占课堂学习的一小部分,更多时候是让学生在习得基本原理之后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自由探索。

  当AI走进各个学科的课堂,讲台上不再是一名教师的“独舞”。记者发现,“AI大课”往往由多名教师合作开课,而且配备的助教人数较以往多有增加。

  和传统课堂截然不同的是,因为没有成熟的教材,教师们就自己编写讲义,因此更多学科前沿的内容“热气腾腾”地进入“AI大课”的课堂,“学什么、怎么学”往往由“师生共创”,还形成了数字化、多模态的新型教材。

  由计算与智能创新学院青年研究员陈智能和另外3名教师马兴军、曹艺馨、戈维峰共同开设的AI专业核心课程“人工智能前沿探索实践”,不仅设置了10个不同方向侧重的实践项目,还配备了8名有丰富编程经验的“豪华”助教团队,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指导。

  据了解,复旦大学各学科都有一批国家级人才领衔参与“AI大课”,带领青年师生共同探索,开拓科学智能和AI垂域最前沿。

  “将最前沿的科学进展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这是我们始终秉持不变的理念。”“AI大课”建设团队成员、复旦大学教务处处长林伟表示。

  “智评”:多措并举助学生个性化自主发展

  “我感觉自己不只是英语系的学生。”英语系学生林芳怡告诉记者,学校实施“2+X”人才培养计划,除了本专业学习,她还修了“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和“统计学”两个学程。至今,她已经学完“数据库引论”“数字分析”“线性代数”“自然语言处理”等多门课程,在“AI大课”上,她又对“机械控制”产生了兴趣。

  据复旦大学教务处相关负责人介绍,学校已经把“2+X”人才培养计划从本科扩展到本研全学段,在培养路径上实现“2+X+Y”立体交叉的多元融通。其中,“2”是通识教育与专业培养,“X”是多元发展路径,“Y”则专攻融合创新能力培养。

  记者了解到,在全面实施“AI大课”的同时,复旦大学教育教学改革3.0版也已经全面启动,推出了“相辉学堂”“X+AI”双学位项目等多个创新举措,强化教学融通、本研融通、多元融通、招培融通,为学生个性化自主发展保驾护航。

  基于AI-BEST课程体系,复旦大学同步推出覆盖文社理工医等学科的“X+AI”双学士学位复合型人才培养项目。学校2024年获批设立23个“X+AI”双学士学位项目,首批有173名学生进入项目培养,2025年继续遴选申报10余个“X+AI”双学士学位项目。学校还从一流建设学科中遴选10个一级学科,探索建设“学术型学科博士+专业型AI硕士”双学位项目,以实现AI硕士项目既有效服务博士项目科研,又促进两个学位项目的研究交叉融合。

  “对‘AI大课’的深层次追求,不能仅停留在AI创新人才和‘AI+’交叉人才的培养,还要抓住契机,实实在在推进以创新能力为核心的教学体系改革,赋予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结构的权利和能力,实实在在厚植复旦的创新沃土,全面营造出融合创新的学术文化。”“AI大课”启动之初,复旦大学党委书记裘新表示。

《中国教育报》2025年05月26日 第02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