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21年“双减”政策实施以来,在减轻学生学业负担和校外培训压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部分家长的教育焦虑不仅未得到根本缓解,反而因为各方面原因进一步加剧。在《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工作方案》中提出,要“确保政府统筹、部门协作、学校主导、家庭尽责、社会参与的协同育人工作机制更加完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更加浓厚”。如何有效缓解家长的教育焦虑,从而为学生成长创造更好的环境与氛围?学校在这个过程中应该发挥怎样的作用?在家校共育中,如果学校能从专业角度给家长提供指导和支持,成为家长的“专业支持者”而非“压力转嫁者”,对于帮助家长缓解教育焦虑、提升教育理念一定能产生积极而有效的影响。
首先,学校应在教育观念方面对家长产生积极影响,引导家长树立科学育人观。观念永远是行动的先导,不少家长之所以会有强烈的教育焦虑情绪,一个很重要的原因还是“唯成绩论”的观念在作祟,没有清晰、科学的育人目标,也容易忽略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学校和教师在和家长沟通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弱化“唯成绩论”的倾向,引导家长多关注孩子的情绪、心理及全面发展。家校沟通的内容也不应只局限于“作业打卡”或学生的学业表现。河北、上海等地一些学校尝试的家长分层沟通模式有一定借鉴价值:针对高焦虑家长,开设“教育目标工作坊”,帮助他们厘清培养孩子的目标、“学业”与“成长”的关系等;针对普通家长,通过“育儿案例微讲座”“家庭教育公开课”等方式普及科学的育人理念与方法。
其次,学校应在评价的科学性、多元化上起到好的示范与引领作用。在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中就已经明确指出,要“完善立德树人体制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健全学校内部质量保障制度,坚决克服重智育轻德育、重分数轻素质等片面办学行为,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学校如果可以做到不用“成绩”这一把尺子来评价学生,而是注重学生的人格培养、综合素质的发展,重视教育的长期价值,克服“唯升学率”的功利化倾向,必然会对家长的观念和心态产生积极的影响,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他们的教育焦虑。
再次,学校和家庭都要有清晰的功能定位,学校做好自己分内的事情,不要转嫁责任与压力,家庭也发挥其应有的功能,不要让家庭成为学校的延伸。有的学校在“双减”后,纸质作业量是减少了,却通过“学习反馈群”等频繁推送学科知识点或各种需要家长配合完成的学习任务,或者在家长群里通报学生的成绩情况、作业完成情况,变相要求家长监督学生完成各项作业任务。这些做法一方面容易将家庭变成“第二课堂”,将家长角色变成“学业监工”,另一方面也在无形中传递压力,让家长增加教育焦虑感,并增加亲子冲突的可能性。学校应避免通过这种隐形竞争机制将压力传导至家庭,而应该对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有更清晰的功能定位,让家长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有更从容的时间和更松弛的心态,去对孩子进行更多情感上的教育、人格上的塑造,真正发挥家庭教育的独特优势与作用。
最后,学校要着力提升家庭教育指导能力,建立彼此信任、相互尊重的家校关系。要破解焦虑传导困境,让学校成为“专业支持者”而非“压力转嫁者”,提升教师的家庭教育指导和沟通能力是一个关键点。目前还有不少中小学教师缺乏家庭教育指导的专业培训。有的地区已经对此问题引起了充分重视,如浙江某区教育局要求教师每学期完成16学时家庭教育指导课程培训,并将指导成效纳入教师的绩效考核。学校还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和家庭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的家校合作策略,为每个学生建立动态成长档案,如记录学生的运动情况、社交表现、兴趣发展等非学业数据,让家长可通过多维数据看到“分数之外的孩子”,看到孩子身上更多的可能性,这样既能有效缓解家长焦虑,又能真正为家庭教育提供个性化指导与支持。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
《中国教育报》2025年05月26日 第09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