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苦嚼回甘

——我的专业阅读三法

发布时间:2025-05-28 作者:汪瑞林 来源:中国教育报

  专业阅读与一般性的泛阅读、消遣式阅读相对应,其目的在于获取专业知识或提升专业认知、专业技能。专业阅读引领读者跳出固有经验和认知的舒适区去探索新知,在此过程中,大脑需要处理大量信息,因而会带来较大的认知负荷,这就决定了专业阅读比“看闲书”更累。所以,在进行专业阅读时,要有宁静致远的心态,既不能贪多求快,也不能过于顺从自己的心理感受,强求所读文章、专著都能做到通俗易懂、引人入胜。专业阅读的过程注定是辛苦的,其快乐,则是苦嚼后的回甘,是掩卷后“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惊喜。

  对于教育工作者而言,阅读中外教育家的专著及专业性学术期刊论文是提升理论素养和专业水平的重要途径。因为工作需要,我近年来坚持阅读《课程·教材·教法》《教育研究》《中国教育学刊》等杂志,也读了一些教育家的著作。在此,我把自己专业阅读的方法和体验梳理一下,与大家分享。

  反刍法

  牛、羊、羚羊等部分草食性动物有反刍的习性,它们初次进食比较匆忙,大部分食物(如粗饲料)未经充分咀嚼就咽入瘤胃,在瘤胃中浸泡和软化一段时间后,经逆呕重新回到口腔,经过再咀嚼、混入唾液并吞咽进入瘤胃,就能更好地吸收。

  专业阅读与动物反刍的过程和机理颇有几分相似。对于一篇有价值的专业性文章或一本好的专著,仅阅读一遍是不够的,即使认真地读,也难以充分理解其精要。好文章需要反复多次读。初次读到一篇好文章,不妨做一个记号(如折角或贴一个便签)。此时不要急着进行二次阅读,最好是抛之脑后一段时间,让初次阅读所获得的信息在大脑中慢慢“发酵”,与大脑中原有信息和认知产生“化合反应”。过一段时间再读,不但能加深记忆,而且往往会有不一样的感悟。

  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精选是进行反刍式专业阅读的前提。拿到每期必读的专业期刊,我一般先看看目录,根据文章题目初步圈定重点阅读对象,读过一遍后,再确定哪些文章准备反复阅读。除了这种有意识、有规划的反刍式阅读,有时还会因工作需要而反复阅读某部著作或某篇文章。比如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我就视为工具书经常翻阅;再比如《基础教育课程》杂志组织的解读高中新课标和义务教育新课标的专辑,专业而权威,我将其作为重要资料留存起来,工作中多次翻出来反复查阅。这种现实需求驱动的反刍式阅读,不仅深化了对阅读内容的理解,还起到了知识转化和学以致用的功效。

  标注法

  中国古人强调读书要注重思考、读思结合。革命家、教育家徐特立说“不动笔墨不读书”,动笔做标记、标注,就是思维外化的过程。专业阅读应该做到眼看、脑思、手记,多感官参与往往效果更佳。

  专业阅读中标记什么?最常见的就是“勾画圈点”——用下划横线、波浪线、点线以及各种特殊符号给重要内容做上标记,使之在整个页面文字中凸显出来。

  文字标注写什么?我自己做的标注主要是三类:

  一是抒发阅读时的感受。看到意蕴深刻的“金句”,或读到共情处,就在旁边写上“好”“值得借鉴”,或者直接打一个感叹号。

  二是对内容进行概括总结。比如作者花了很多笔墨展开论述,那么这一段话或这一章节,本质上是在讲一个什么问题?可以用一两句话或一两个词语进行简要概括、画龙点睛,这对信息提取和总结概括能力是很好的锻炼。

  三是联系实际拓展延伸,这一点尤为重要。叶圣陶先生说:“处理现实生活是目的,读书只是达到这个目的的许多手段之一。”“必须把书本中的经验融化在我的生活里,才像吃东西吸收了养料,长成新鲜的血肉。”深度的专业阅读应跨越时空,建立起过去与现在、他人与自我的连接。读这些专业性文章想到了什么,和自己的实践有何关联?已载入历史的教育家,他们的教育思想对今天的课程教学改革有何现实意义?思考到这一层,才算是把书(文)读活了。比如卢梭、夸美纽斯、斯宾塞、杜威等西方教育家以及中国的陶行知、叶圣陶的著述中,都包含着具身认知教育思想,我在读到相关内容时,旁边写上“具身认知”的提示,尽管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他们并没有使用“具身认知”的概念,但这些思想对于今天开展具身认知教学仍然很有启发性。做类似这样的标注还有一个好处——便于对某个问题进行系统梳理和比较研究。

  阅读时的新感悟更应该写下来。比如,读到杜威“五步教学法”的论述,我写下,“情境化并非什么新事物新理念,本就是教学的基本要求”;读到康德关于儿童品格养成三要素(服从、诚实、社会性)的论述,我写下,“要辩证看待‘服从’的教育价值,不要贬义化”;读到叶圣陶对“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阐释,我写下,“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不矛盾,二者相辅相成”……

  阅读过程中迸发的思想火花十分珍贵,应该随手写下来,以免时过境迁而消散无踪。勾画圈点和文字批注会为再次阅读起到提示重点、启发思考的作用。如果不进行二次阅读,批注的价值会大打折扣。

  对比法

  对比阅读可以帮我们从不同视角看问题,从而建立起对某事物更为全面和深入的认识。一种最常见的对比阅读是围绕同一主题,在专著(厚)和评析、解读文章(薄)之间进行。

  可以由厚到薄,先读专著再读评析文章。很多教育专著思想深邃且专业术语多、语言晦涩,可能还存在中西表达习惯不同和翻译的问题,通读全书也未必能抓住重点和理解到位。这个时候看一些相关的评析文章,能帮助我们建立清晰的整体认知,还可以和自己的理解进行对照,从中受到启发,有时会有拨云见日、茅塞顿开之感。比如成尚荣先生写过很多评析李吉林及其情境教学的文章,对我阅读李吉林老师的专著、撰写情境教学相关论文帮助很大。我读过杜威、怀特海等西方教育家的部分著作,后来又读了很多研究他们教育思想的论文,通过对比,我发现自己对他们教育思想的理解还非常肤浅。这样的对比阅读往往会引导读者进行由浅入深的探究。

  也可以由薄到厚,先读评析文章再读专著。中外教育名家那么多,他们最主要的教育思想和成就是什么?不妨先买一两本名著提要、名著导读、教育思想史类的书看一看,开阔视野,读的过程中就会发现某些内容很精彩,单看一篇评析、概述的文章不解渴,迫切想要买一本专著来读。在这里,评析文章起到了激发兴趣、总览全局、指引方向的作用。我阅读夸美纽斯、康德、泰勒、苏霍姆林斯基及叶圣陶等教育家的专著,就是经由这种路径。这样的对比阅读由“骨架”到“血肉”,让认知逐步丰盈起来。

  专业阅读的方法多种多样,且往往可以综合运用,当然,应用的原则还是那句老话——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作者系本报《基教周刊》主编、编审)

《中国教育报》2025年05月28日 第09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