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体育的种子在乡村生根发芽

——吉林省体育支教志愿服务活动纪实

发布时间:2025-07-08 作者:本报记者 陈有利 来源:中国教育报

①支教志愿者高宇在和珲春市第一小学的学生一起上体育课。

②珲春市第一小学手球队的队员在进行日常训练。 王浩 摄

  在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安图县两江镇中心小学的操场上,一群孩子正跟着支教志愿者尚天赐有模有样地练习武术基本功。废弃的矿泉水瓶灌满水就成了训练锥桶,地上画出的线条替代了专业器材,但这丝毫不影响孩子们的热情。“以前只在电视上看到的武术动作,现在我们也能学了!”五年级学生王睿兴奋地说。这一幕,正是吉林省体育支教志愿服务在乡村学校播撒体育种子的生动写照。

  吉林省乡村学校长期面临体育师资不足的困境。珲春市第二实验小学副校长王海男坦言:“全校一周总计300个体育学时,原有师资无法满足教学需求。”这种情况并非个例,据调查,全省乡村小学体育教师存在缺口,许多学校由文化课教师兼职体育教学,器材短缺、课程单一成为普遍现象。

  全国人大代表、山西省翼城县北关小学教师李慧在调研中发现,“重文轻体”导致体育课常被挤占,学生运动时间难以保障。2021年国家体育总局启动体育支教志愿服务活动,吉林省作为试点省份,组织吉林体育学院、延边大学等5所高校的100名体育专业学子,带着专业知识和青春热情,奔赴珲春、安图等偏远县市的乡村学校。

  萌芽 专业赋能激活乡村体育课堂

  在珲春市第一小学体育馆内,延边大学体育教育专业大四学生范元祺正在指导手球队训练。这支成立仅一年的队伍,已在延边朝鲜族自治州首届青少年手球比赛中获得冠军。“手球结合了足球、篮球的特点,孩子们很容易爱上这项运动。”学校体育教师赵长虹说。范元祺不仅负责日常训练,还将新颖的授课方式带入体育课堂,报名参加手球训练的学生越来越多。

  两江镇中心小学的尚天赐则用创意解决了器材短缺的问题。这名吉林体育学院武术专业的学生,在地上画线作为训练辅助,让乡村孩子第一次系统接触中华武术。他教授太极拳、八极拳等,让孩子们在一招一式中强健体魄,领悟“以武修德”的内涵。

  “武术不仅能强身健体,更是传统文化和爱国精神的载体。”尚天赐常常这样对孩子们说。如今,武术课在学校大受欢迎,孩子们对这位功夫高深的尚老师既崇拜又喜爱,课间常常主动请教武术要领。尚天赐还带领孩子们前往烈士陵园扫墓,在4公里的路程中,为孩子们讲述先烈事迹,让爱国的种子伴随体育的种子,一同在孩子们心中发芽。

  这些支教志愿者带来的不仅是专业技能,更是先进的教学理念。他们根据学校实际和学生兴趣,设计了多样化的体育课程,涵盖篮球、足球、田径等热门项目以及跳绳、拔河等趣味运动。在教学中,采用示范、讲解、练习、比赛等多种形式,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据统计,吉林省已累计选派100名体育支教志愿者,服务40多所乡村学校,开设了手球、武术、轮滑等10余个特色项目,直接惠及上万名乡村学生。

  生根 体教融合培育成长沃土

  体育支教的意义远不止于填补课程空白。在安图县大沙河战役遗址举行的“缅怀抗联先烈 共筑民族团结”主题活动中,体育支教志愿者与孩子们一起重温历史,将体育精神与红色基因相结合。“抗联将士不畏艰险、敢于斗争的精神,正是我们支教路上的动力。”支教志愿者陈仲元说。这种融合思政教育的创新实践,让体育运动成为传承红色基因的新载体。

  珲春一小手球队的小队员们用行动证明了体育与学业的相得益彰。每天要花两小时训练,她们的学习成绩却保持在班级前列。“赛场上争第一,学习上也要争前茅”成为她们的共同约定。通过体育运动培养的团队精神和竞争意识,正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乡村孩子的成长轨迹。

  吉林省体育局青少处处长李崇生介绍,支教行动特别关注留守儿童群体。“体育活动是很好的情绪调节剂,能帮助这些孩子打开心扉。”在乡村学校,体育课常常成为留守儿童最期待的课程,运动场上的欢笑冲淡了他们内心的孤独。

  绽放 长效机制护航可持续发展

  随着“每天一节体育课”政策在吉林推行,体育师资不足的问题更加凸显。虽然支教志愿者有效缓解了压力,但王海男仍担忧:“现有师资规模无法满足学生对优质体育教育的长期需求。”支教周期短、志愿者流动性大,如何建立长效机制成为关键。

  对此,吉林省体育局正计划与教育部门加强合作,共同制定年度支教志愿者计划。李崇生表示:“我们要让支教从‘短期输血’变为‘长效造血’。”部分高校已将体育支教纳入社会实践学分体系,鼓励更多学子投身乡村体育教育。

  李慧建议,建立体育教师补充长效机制,完善支教志愿者轮换制度,确保体育课程的延续性。同时,推动高校与乡村学校建立长期帮扶关系,形成稳定的体育教育资源输送渠道。

  即将结束支教,尚天赐最牵挂的是武术课的延续:“希望下一位志愿者也是武术专业,让这门课成为学校的固定内容。”这种传承的期待,正是万千支教志愿者的共同心声。

  从长白山脚下到松嫩平原,吉林省体育支教志愿服务如春风化雨,让体育的种子在广袤乡村生根发芽。当专业师资持续注入课堂,当运动成为成长日常,当团队精神与意志品格融入血脉,这场青春与乡村的双向奔赴正结出硕果。正如支教志愿者黄龙所说:“体育教给孩子们的不仅是奔跑,还有对家国的担当。”

《中国教育报》2025年07月08日 第07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