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到理论创造的鲜活场景中历练成长

发布时间:2025-07-10 作者:本报记者 韩晓萌 来源:中国教育报

  只有强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将学生带入理论创造的鲜活场景,回应令学生不解的理论命题、现实问题及其背后的科学依据,引导学生深刻感悟治国理政之道、事业传承之道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的民盟、民进、教育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时强调,把思政教育“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有效融合起来。“小课堂”与“大课堂”各有优势和特色,如何有效融合,更好地发挥育人作用?我们近日邀请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李冉,常州大学红色文化研究院(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院长朱成山和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纪念馆副馆长柯延鹏共同探讨这些问题。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思政教育内在要求

  记者:为什么思想政治教育强调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

  李冉:理论伟力在实践中展现,实践变革有力地阐释了科学理论。这种交互关系,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体系更加鲜活有力。只有强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将学生带入理论创造的鲜活场景,回应令学生不解的理论命题、现实问题及其背后的科学依据,引导学生深刻感悟治国理政之道、事业传承之道,从而不断提升新时代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记者:“小课堂”与“大课堂”融合,对于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具有哪些意义?

  李冉: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对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出了更高要求和期待。单纯拥有学科知识、社会素养的学生已经无法满足时代之需、国家之需、社会之需,必须真正培育有爱国之心、报国志向、强国本领的时代新人。在这样的责任使命面前,“大思政课”应运而生,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前所未有地紧密融合起来。思政课所面对的是变化着的世界、中国和青年,是层出不穷、鲜活生动的社会实践。从这个意义上讲,把思政“小课堂”搬到社会“大课堂”之中,就是要把握好时代变化大势、社会发展大潮和青年成长规律,将学生带入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具体场景,建构起学生与国家社会发展的同步性和关联性,确保我们培养的人不仅能在平常许党报国,更能在危难险重时经受检验,真正成长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担当者。

  朱成山:在知识维度上,社会“大课堂”为思政教学注入了实践活力,为学生营造了相对开放的学习环境。“小课堂”讲授的理论知识需在社会实践中检验,学生亲身体验民生民情才能深化对党的创新理论的理解;社会实践中发现的问题又可反哺“小课堂”的讨论和教学,增强学校教育的针对性和感染力。在能力维度上,“小课堂”与“大课堂”融合,有利于学生将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学以致用,在真实的社会场景中增强观察和分析世界的敏锐性,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价值维度上,“小课堂”与“大课堂”融合,有助于引导学生在参与乡村振兴、社区治理、文化惠民等实践中,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提高未来发展所需的综合素养,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结合青年特点办好“大思政课”

  记者:就您观察,当代青年具有哪些思想和行为特点,喜欢什么样的“大思政课”?如何办好“大思政课”?

  朱成山:当代青年学生成长于信息爆炸、价值多元的时代,习惯短视频、快资讯等接收方式,但渴望获取有逻辑深度的内容;反感说教,但期待有共鸣的价值观引导。青年群体对思政课的期待已发生深刻变化,他们追求的不是刻板的理论灌输,也不是肤浅的娱乐化教学,而是一种有灵魂的互动式学习体验。这就要求我们构建平等对话、思想碰撞的教学新生态。

  李冉:新时代中国青年是自信达观、积极向上的一代,也是寻求自我表达的一代。以往,我们通常把学生应该怎样做作为教学出发点,而忽略了学生正在做什么、可能怎样做等问题。办好“大思政课”,要从学生角度出发来反观理论,建构起学生之于时代、之于社会的参与感和主体性,引导学生深刻认识社会的历史性变革和伟大成就,形成对实践的理论认识和思维抽象,进而建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培育鲜明的情感认知和价值立场。

  柯延鹏:青年学生思维活跃,兴趣丰富且独特,更青睐具象化、互动性强的表达。在参观学习中,会根据自身兴趣随时与讲解员展开讨论。若能得到满意解答,学生便会全程兴致盎然地探索;反之,则容易失去兴趣。基于这些特点,我们在设计“大思政课”时,要注重贴合青年学生的兴趣喜好,将红色经典故事改编成情景剧,让历史“活”起来;编排红色歌舞,以艺术形式传递红色精神。这不仅丰富了“大思政课”的内容和形式,更激发了学生对红色故事的探索欲望,促使他们主动走进纪念馆,深入了解红色历史,感悟革命精神。

  记者:办好青年喜欢的“大思政课”,需要哪些社会支持?

  李冉:办好“大思政课”,绝不是“一校一域”之事,必须以宏大视野、宽广领域、超大平台,综合发挥各类主体、各门课程、各种资源的教育功能,汇聚起全社会育人合力。家庭、学校和社会要加强协同联动,绝不能“各管一段”。家庭要充分发挥“第一所学校”的重要作用,引导学生将成长视野从“小家庭”上升到“大国家”;学校要充分发挥育人主阵地作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社会要发挥学生成长实践大课堂作用,统筹利用好各行各业各类育人资源,营造良好的社会育人环境。

  朱成山:政府、学校、博物馆、红色教育基地等需要协同发力,构建协同育人体系。一是推动建立学校、社会机构、企事业单位等沟通协调机制,如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共同商讨开展思政教育的计划和方案。二是整合包括历史文化遗迹在内的各类资源,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思政教育模式。三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打造线上展览、虚拟讲解等平台,打破时空限制,让更多学生能够便捷地获取教育资源。

  柯延鹏:在人员层面,要搭建区域师资共享平台。比如,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纪念馆与周边学校建立了双向人才交流机制。学校从纪念馆讲解员队伍中选拔优秀人才,担任特聘校外辅导员;纪念馆则吸纳学校优秀教师,担当志愿讲解员。在合作机制层面,要推动红色资源共享。比如,我们结合学校教学需求,把革命文物故事等转化为生动的校本课程素材,同时邀请学校教师参与课程研发,确保内容既具教育性又符合学生认知特点。

  强化“大思政课”建设与现实结合

  记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如何强化这一结合?

  李冉:“大思政课”之“大”不仅在于知识体系范围之广,更在于社会实践程度之深。“大思政课”突出生动实践、关注社会现实,从历史长河、时代大潮、全球风云中分析中国奇迹背后的道理学理哲理,为提升育人成效开出了一剂良方。善用“大思政课”,就是要结合党百余年的奋斗史特别是新时代伟大成就、中西方社会发展比较等,善用国家大势、社会大潮、生活大剧中的鲜活素材、生动故事,充分展现理论的现实解释力和实践引领力,引导学生自觉坚定理想信念,树立“强国有我”的责任担当,投身许党报国的伟大征程。

  朱成山:第一,持续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将科技创新成果、社会民生问题、国际形势变化等引入教学。思政课教师要通过对热点问题的分析讨论,引导学生掌握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增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注重结合地方发展实际。思政课教师要充分挖掘区域特色资源,将地方发展成就、规划蓝图和现实挑战融入教学,通过实地调研等,帮助学生把握地区产业转型升级的内在逻辑,深化对国家发展战略的认知。

  柯延鹏: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博物馆和红色教育基地可围绕弘扬伟大抗战精神、赓续红色血脉等主题,从展陈设计、活动策划、资源整合等维度发力,设计系列特色鲜明的“大思政课”,让更多青年学生筑牢信仰基石、振奋精神力量,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而奋斗。

《中国教育报》2025年07月10日 第06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